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作为基本权利类型的获得物质帮助权 | 第14-21页 |
一、获得物质帮助权的理论构成 | 第14-16页 |
(一)理论渊源:三代人权理论 | 第14-15页 |
(二)理论内核:社会连带 | 第15-16页 |
二、获得物质帮助权的功能体系 | 第16-21页 |
(一)防御权功能 | 第17-18页 |
(二)受益权功能 | 第18-19页 |
(三)客观价值秩序功能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获得物质帮助权的保障体系与实现困境 | 第21-25页 |
一、实现形式 | 第21-22页 |
(一)社会保险 | 第21页 |
(二)社会救助制度 | 第21-22页 |
二、实现获得物质帮助权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一)获得物质帮助权统一立法缺位 | 第22页 |
(二)效力层次低 | 第22-23页 |
(三)缺乏相应救济机制 | 第23-24页 |
(四)公民物质帮助权利意识和国家物质帮助义务意识均不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获得物质帮助权的传统模式:国家权力保障模式及其失灵 | 第25-35页 |
一、国家权力保障模式的源流 | 第25-27页 |
(一)国家理性说 | 第25-26页 |
(二)无限理性说 | 第26-27页 |
二、国家权力保障模式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一)强制性 | 第27页 |
(二)保障手段的双重性 | 第27-28页 |
(三)不确定性 | 第28-29页 |
三、国家权力保障失灵的原因 | 第29-35页 |
(一)“为权利而斗争”的法权意识与公民共同体建构 | 第30-31页 |
(二)法律精英及其职业伦理 | 第31-32页 |
(三)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 | 第32-33页 |
(四)时代呼唤新的获得物质帮助权的保障模式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理念及制度 | 第35-50页 |
一、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证成 | 第35-39页 |
(一)宪法哲学的正当性基础 | 第35-36页 |
(二)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国家权力 | 第36-37页 |
(三)国家义务的价值取向: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唯一目的 | 第37-39页 |
(四)获得物质帮助权的需要 | 第39页 |
二、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特征 | 第39-42页 |
(一)主观设定性 | 第39-40页 |
(二)以强力为保障 | 第40-41页 |
(三)明确性 | 第41-42页 |
三、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理念 | 第42-44页 |
(一)有限理性 | 第42页 |
(二)从管制主义到服务精神 | 第42-44页 |
四、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制度要素 | 第44-50页 |
(一)基础性制度:司法审查制度 | 第44页 |
(二)支持性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 第44-45页 |
(三)核心程序技术 | 第45-50页 |
第五章 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边界与实践 | 第50-58页 |
一、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边界 | 第50-55页 |
(一)国家能力与国家义务的边界 | 第50-51页 |
(二)国家意愿与国家义务的边界 | 第51-53页 |
(三)基本权利功能与国家义务的边界 | 第53-55页 |
二、国家义务保障模式的实践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