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相关论述 | 第20-2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供给侧 | 第20页 |
2.1.2 结构性改革 | 第20页 |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0-21页 |
2.1.4 煤炭产业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习近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 | 第22页 |
2.2.3 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 第22-23页 |
2.3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案例分析 | 第23-25页 |
2.3.1 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2.3.2 英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分析 | 第24页 |
2.3.3 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2.4 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第25-28页 |
2.4.1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 第25页 |
2.4.2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 第25页 |
2.4.3 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环节 | 第25-26页 |
2.4.4 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 第26-28页 |
3 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透视 | 第28-36页 |
3.1 调查地的基本情况与基本缘由 | 第28-29页 |
3.1.1 延安市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选择延安市煤炭产业为对象的缘由 | 第28-29页 |
3.2 延安煤炭资源现状 | 第29-32页 |
3.2.1 煤炭资源产量丰富 | 第29-30页 |
3.2.2 煤炭资源煤层浅薄 | 第30-31页 |
3.2.3 煤炭资源分布广泛 | 第31-32页 |
3.3 “十三五”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规划 | 第32-36页 |
3.3.1 “十三五”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3.3.2 “十三五”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规划 | 第33-36页 |
4 延安市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 第36-46页 |
4.1 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明显 | 第36-38页 |
4.1.1 煤炭产业投资过度 | 第36-37页 |
4.1.2 产业转型步伐缓慢 | 第37-38页 |
4.1.3 产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4.2 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 第38-41页 |
4.2.1 低产能利用率 | 第39页 |
4.2.2 低产业集中度 | 第39-40页 |
4.2.3 低产业利润率 | 第40-41页 |
4.3 产业创新意识淡薄 | 第41-42页 |
4.3.1 科研资金投入少 | 第41页 |
4.3.2 创新意识薄弱 | 第41-42页 |
4.3.3 人才流失严重 | 第42页 |
4.4 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低下 | 第42-46页 |
4.4.1 煤尘污染严重 | 第42-43页 |
4.4.2 地质状况的制约 | 第43页 |
4.4.3 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43-46页 |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的路径 | 第46-52页 |
5.1 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行业秩序 | 第46-47页 |
5.1.1 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46页 |
5.1.2 制定有效措施规范行业秩序 | 第46页 |
5.1.3 践行有效措施稳固煤炭优势 | 第46-47页 |
5.2 产业多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47-48页 |
5.2.1 推进产能建设,扩大优质产能 | 第47页 |
5.2.2 推进煤层气开发,促进清洁发展 | 第47页 |
5.2.3 规范物流市场,建立综合物流园区 | 第47-48页 |
5.3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竞争实力 | 第48-50页 |
5.3.1 技术创新带动煤炭产业发展 | 第48-49页 |
5.3.2 延伸产业链,推广节能新技术 | 第49页 |
5.3.3 加大对煤炭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 第49-50页 |
5.4 提高人文素质,建设生态人文城市 | 第50-52页 |
5.4.1 构建文明矿区,提高劳动保障 | 第50页 |
5.4.2 规划地区资源吸引高素质人才 | 第50-52页 |
6 总结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