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1.4 脱落、剔除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2.1 随机分组 | 第15-16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2.3.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19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2.5 安全性观察 | 第19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9-27页 |
3.1 治疗前可比性的分析 | 第19-22页 |
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 第22-27页 |
讨论 | 第27-45页 |
1 GERD的西医研究近况 | 第27-37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27页 |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7-33页 |
1.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第33页 |
1.4 治疗 | 第33-37页 |
1.5 现状与展望 | 第37页 |
2 GERD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2.1 中医病名研究 | 第37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37-38页 |
2.3 治疗研究 | 第38-39页 |
2.4 实验研究 | 第39-40页 |
2.5 问题与展望 | 第40页 |
3 疏肝健脾法在肝郁脾虚型GERD中的应用 | 第40-43页 |
3.1 枳术宽中胶囊出处 | 第40页 |
3.2 枳术宽中胶囊的作用 | 第40-42页 |
3.3 疏肝健脾法治疗GERD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页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附录一 GERD相关研究进展 | 第5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二 洛杉矶分类及RDQ量表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