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职务犯罪侦查与职务犯罪侦查监督 | 第8-17页 |
第一节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特点 | 第8-9页 |
一、对象的特定性 | 第8页 |
二、权力的制衡性 | 第8-9页 |
三、司法的弹劾性 | 第9页 |
四、职权的从属性 | 第9页 |
第二节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历史考察 | 第9-16页 |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 | 第10-11页 |
二、第二阶段:1988年—1995年 | 第11-13页 |
三、第三阶段:1996年—2002年 | 第13-14页 |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完善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一、保障案件的正确处理 | 第16页 |
二、保障程序公正 | 第16-17页 |
三、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 第17页 |
第二章 现行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的缺陷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法律设置的不足 | 第17-19页 |
一、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定位不明确 | 第18页 |
二、职务犯罪的初查环节缺乏法律规定 | 第18页 |
三、缺乏专门监督机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内部监督缺乏刚性 | 第19-20页 |
一、监督状况不力 | 第19页 |
二、监督措施疲软 | 第19-20页 |
三、监督范围不全 | 第20页 |
第三节 强制性措施的审查较为宽纵 | 第20-21页 |
一、缺乏独立的司法授权程序 | 第20页 |
二、审查标准随意性大 | 第20-21页 |
三、任意延长羁押时间 | 第21页 |
第四节 外部监督不够严密 | 第21-22页 |
一、事后监督效果有限 | 第21-22页 |
二、一般监督不够开放透明 | 第22页 |
三、对事监督的局限性 | 第22页 |
第三章 国外侦查监督制度比较评析及启示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国外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3-26页 |
一、对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的监督 | 第23-24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4页 |
三、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 | 第24-25页 |
四、律师的介入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国际公约中关于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的相关规定 | 第26-27页 |
一、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侦查 | 第26页 |
二、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 第26页 |
三、沉默权 | 第26页 |
四、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 | 第26-27页 |
五、会见律师的权利 | 第27页 |
六、检察官的侦查监督 | 第27页 |
七、逮捕、拘禁的司法审查 | 第27页 |
第三节 评析及启示 | 第27-30页 |
一、对两大法系相关规定的比较评析 | 第27-28页 |
二、对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的借鉴和启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改进和完善 | 第30-44页 |
第一节 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度的改进 | 第32-36页 |
一、特派检察官制度 | 第33-34页 |
二、律师在场制度 | 第34-35页 |
三、听证审查制度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侦查监督重点环节的完善 | 第36-41页 |
一、侦查的启动环节 | 第37-38页 |
二、拘留、逮捕羁押环节 | 第38-39页 |
三、搜查、扣押等环节 | 第39-40页 |
四、侦查终结环节 | 第40-41页 |
第三节 预期与展望 | 第41-44页 |
一、从一方监督到多方监督的转变 | 第41-42页 |
二、从事后监督到全程监督的转变 | 第42页 |
三、从一般监督到责任监督的转变 | 第42-43页 |
四、从关门监督到开放监督的转变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