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金属-空气电池论文

锌空电池正极片成型装备开发及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课题意义第10-13页
        1.1.1 问题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的工程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 虚拟样机技术概念第15-17页
        1.3.1 虚拟样机技术的定义第15页
        1.3.2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第15-16页
        1.3.3 虚拟样机技术理论形成和发展第16-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7-20页
第二章 锌空电池正极片制造工艺及总体结构设计第20-24页
    2.1 极片制造的工艺流程第20-23页
        2.1.1 极片的材料组成第20-21页
        2.1.2 成型极片的技术参数第21页
        2.1.3 极片成型的工艺流程第21-23页
            2.1.3.1 现有手工工艺流程分析第21页
            2.1.3.2 基于创新方法的工艺流程分析第21-22页
            2.1.3.3 厂方要求第22-23页
        2.1.4 极片制备的新型工艺流程第23页
    2.2 锌空电池正极片制造装备的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第23-24页
        2.2.1 总体结构示意图第23页
        2.2.2 工作原理第23-24页
第三章 均化成型机构设计第24-40页
    3.1 极片制造的技术难题第24-26页
    3.2 新工艺的提出及其要达到的目的第26页
    3.3 成型机构的提出第26-30页
        3.3.1 上料称重装置第27-28页
        3.3.2 搅拌装置第28-29页
        3.3.3 均化成型装置第29-30页
    3.4 均化成型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30-38页
        3.4.1 连杆机构及其计算理论模型第30-31页
        3.4.2 均化成型模型建立第31-33页
            3.4.2.1 均化成型机构的模块特征及其简化第31-32页
            3.4.2.2 零部件建模第32-33页
            3.4.2.3 装配体第33页
        3.4.3 ADAMS 仿真过程第33-34页
        3.4.4 仿真结果分析第34-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拉纤成型机构设计第40-58页
    4.1 拉纤的必要性第40-45页
        4.1.1 锌空电池极片的结构及极片的作用第40-42页
        4.1.2 锌空电池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难点第42-43页
        4.1.3 拉纤工艺解决的问题第43-45页
    4.2 拉纤的参数要求第45-47页
    4.3 拉纤机械结构第47-48页
        4.3.1 拉纤系统的结构形式第47-48页
        4.3.2 拉纤机构工作原理第48页
    4.4 拉纤工艺分析第48-55页
        4.4.1 拉纤模型的提出第48-50页
        4.4.2 拉纤模型 I 分析计算第50-53页
        4.4.3 拉纤过程模型 II 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结论第55-58页
第五章 成型质量控制第58-70页
    5.1 厚度一致性对锌空电池的影响第58-59页
        5.1.1 厚度对电池自身放电的影响第58页
        5.1.2 厚度自身的标准化对生产装配的影响第58-59页
    5.2 厚度一致性的技术参数确定第59页
    5.3 调节厚度方案第59-67页
        5.3.1 产品需求分析第59-60页
        5.3.2 关键部件检测器的选择第60-61页
        5.3.3 方案拟定第61-63页
        5.3.4 测厚硬件配置及安装方案第63页
        5.3.5 基本功能的提出第63-64页
        5.3.6 测厚系统的软件设计第64-65页
        5.3.7 PID 控制过程第65-67页
            5.3.7.1 PID 控制算法第65页
            5.3.7.2 PID 控制数学模型第65-66页
            5.3.7.3 PID 控制程序编制第66-67页
    5.4 调试第67-69页
    5.5 结论第69-7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6.1 总结第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环交联型聚磷腈材料的制备研究
下一篇:金属催化的2-萘酚、醛类与胺类化合物的三组分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