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8-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1 煤系气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2 聚乎更矿区煤系气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26-30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26-27页 |
1.5.2 创新点 | 第27-30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30-38页 |
2.1 构造背景 | 第30-32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0-31页 |
2.1.2 聚乎更矿区构造特征 | 第31-32页 |
2.2 地层特征及煤系沉积环境 | 第32-35页 |
2.2.1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2-33页 |
2.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33-34页 |
2.2.3 研究区煤系沉积环境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烃源岩发育特征与煤系气耦合类型 | 第38-58页 |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 第38-42页 |
3.1.1 烃源岩垂向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1.2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 第39-42页 |
3.2 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 第42-50页 |
3.2.1 有机质丰度 | 第42-44页 |
3.2.2 有机质类型 | 第44-46页 |
3.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6-48页 |
3.2.4 烃源岩评价 | 第48-50页 |
3.3 煤系气耦合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 第50-55页 |
3.3.1 煤系气耦合类型 | 第50-52页 |
3.3.2 煤系气耦合类型的控制因素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5-58页 |
4 构造演化与煤系气生烃、运移过程 | 第58-78页 |
4.1 构造演化过程 | 第58-64页 |
4.1.1 逆冲推覆构造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定年 | 第58-61页 |
4.1.2 埋藏史恢复 | 第61-64页 |
4.2 构造控制下的煤系烃源岩生烃过程 | 第64-65页 |
4.2.1 古地温史与烃源岩成熟度模拟 | 第64页 |
4.2.2 烃源岩生烃强度 | 第64-65页 |
4.3 构造影响下的煤系气运移 | 第65-71页 |
4.3.1 煤系气运移的流体包裹体实验研究 | 第65-70页 |
4.3.2 构造演化与煤系气运移的时空匹配关系 | 第70页 |
4.3.3 煤系气运移对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 现今构造格局与构造控气样式 | 第71-75页 |
4.4.1 现今构造格局 | 第71-73页 |
4.4.2 构造控气样式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75-78页 |
5 煤系气储层条件及其控制因素 | 第78-112页 |
5.1 以巨厚煤层为特点的煤储层特征 | 第78-87页 |
5.1.1 巨厚煤层旋回性划分 | 第79-80页 |
5.1.2 孔隙特征 | 第80-84页 |
5.1.3 渗透性特征 | 第84-85页 |
5.1.4 吸附性特征 | 第85页 |
5.1.5 旋回性特征与物性特征的关系探讨 | 第85-87页 |
5.2 以形变为特点的泥/页岩储层特征 | 第87-101页 |
5.2.1 形变识别特征 | 第87-88页 |
5.2.2 泥/页岩矿物组成特征 | 第88-89页 |
5.2.3 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89-96页 |
5.2.4 渗透性特征 | 第96-97页 |
5.2.5 吸附性特征 | 第97-98页 |
5.2.6 受压变形与孔渗特征的关系 | 第98-101页 |
5.3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 第101-108页 |
5.3.1 矿物组成特征 | 第101页 |
5.3.2 孔隙特征 | 第101-105页 |
5.3.3 孔隙结构的分形表征 | 第105-107页 |
5.3.4 渗透性特征 | 第107-108页 |
5.3.5 矿物组成对孔渗特征的影响 | 第10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8-112页 |
6 煤系气保存条件及耦合成藏模式 | 第112-122页 |
6.1 煤系气保存条件 | 第112-117页 |
6.1.1 构造控制下的煤系区带划分 | 第112-113页 |
6.1.2 岩性封堵作用 | 第113-115页 |
6.1.3 永久冻土带的封堵作用 | 第115页 |
6.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15-117页 |
6.2 煤系气耦合成藏模式 | 第117-120页 |
6.2.1 冲断向斜与水力封堵型 | 第118页 |
6.2.2 对冲断层与岩性封堵型 | 第118-119页 |
6.2.3 叠瓦扇式构造与冻土带封堵型 | 第119-120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120-12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