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的内容与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经济胁迫制度的概述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经济胁迫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经济胁迫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2-16页 |
一、人身胁迫 | 第12-14页 |
二、货物胁迫 | 第14-16页 |
三、经济上的胁迫 | 第16页 |
第三节 经济胁迫相关制度考察 | 第16-23页 |
一、合同损害 | 第17-18页 |
二、暴利行为 | 第18-19页 |
三、不正当影响制度 | 第19-21页 |
四、商业压力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经济胁迫制度的具体适用 | 第25-36页 |
第一节 经济胁迫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 第25-29页 |
一、经济胁迫的分类 | 第25-26页 |
二、表现形式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经济胁迫的构成要件 | 第29-33页 |
一、存在着威胁行为 | 第29-30页 |
二、压力不适当 | 第30-31页 |
三、受胁迫方因为受到胁迫而订立合同 | 第31-32页 |
四、受胁迫方缺乏其他合理选择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经济胁迫的后果和救济 | 第33-35页 |
一、主张撤销权 | 第33-34页 |
二、返还原物及恢复原状 | 第34页 |
三、其他衡平法上的救济方式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经济胁迫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比较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我国民法上的胁迫制度与经济胁迫的比较 | 第36-42页 |
一、我国《民法总则》上的胁迫 | 第36-37页 |
二、我国胁迫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37-38页 |
三、与经济胁迫制度的对比 | 第38-42页 |
第二节 我国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制度与经济胁迫的比较 | 第42-48页 |
一、我国《民法总则》上的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 | 第42-43页 |
二、我国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43-45页 |
三、与经济胁迫制度的对比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经济胁迫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我国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制度的适用状况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经济胁迫对于我国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制度的借鉴 | 第50-55页 |
一、将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类型化 | 第51-52页 |
二、将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具体化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