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半导体TiO_2光催化产氢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2.1 半导体TiO_2光催化产氢机理 | 第11-14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产氢过程 | 第14-16页 |
1.2.3 半导体光催化产氢性能评价 | 第16-18页 |
1.2.3.1 光催化活性 | 第16-17页 |
1.2.3.2 光催化稳定性 | 第17-18页 |
1.2.4 影响半导体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8-19页 |
1.2.5 TiO_2作为半导体光催化剂的优劣性 | 第19-20页 |
1.3 纳米TiO_2改性方法 | 第20-29页 |
1.3.1 贵金属沉积 | 第20-21页 |
1.3.2 掺杂离子 | 第21-22页 |
1.3.2.1 金属掺杂 | 第21-22页 |
1.3.2.2 非金属掺杂 | 第22页 |
1.3.3 染料敏化 | 第22-29页 |
1.3.3.1 染料敏化TiO_2产氢过程 | 第23页 |
1.3.3.2 过渡金属络合物染料敏化的TiO_2 | 第23-25页 |
1.3.3.3 纯有机染料敏化TiO_2 | 第25-29页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内容 | 第29-30页 |
2 多吡啶基钌光敏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9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9页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2.2.1.1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2.2.1.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2 配体的合成 | 第31-35页 |
2.2.2.1 3-醛基水杨酸和 5-醛基水杨酸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2.2 1,10-菲罗啉-5,6-二酮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2.3 配体L1 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4 配体L2 的制备 | 第34页 |
2.2.2.5 配体L3 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3 钌配合物的制备 | 第35-39页 |
2.2.3.1 cis-[Ru(phen)2Cl2]·2H2O和cis-[Ru(bpy)2Cl2]·2H2O的制备 | 第35页 |
2.2.3.2 配合物[Ru(phen)2L1](ClO4)2·2H2O(Ru-1)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3.3 配合物[Ru(phen)2L2](ClO4)2·2H2O(Ru-2)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3.4 配合物[Ru(phen)2L3](ClO4)2·2H2O(Ru-3)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5 配合物[Ru(bpy)2L3](ClO4)2·2H2O(Ru-4)的制备 | 第38-39页 |
3 复合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质测试 | 第39-52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9-40页 |
3.2.2 Ru-Pt/TiO_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2.10.5wt% Pt/TiO_2的制备 | 第40页 |
3.2.2.2 Ru-Pt/TiO_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3.2.2.3 光敏染料对Pt/TiO_2吸附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3.3.1 钌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41-43页 |
3.3.2 复合光敏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43页 |
3.3.3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3-45页 |
3.3.4 钌配合物的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 | 第45-48页 |
3.3.5 SEM-EDS图谱 | 第48-50页 |
3.3.6 XRD图谱 | 第50-52页 |
4 复合光敏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研究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2.1 试剂 | 第52页 |
4.2.2 仪器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8页 |
4.3.1 带有羧基和羟基官能团的产氢条件优化 | 第53-60页 |
4.3.1.1 复合光催化剂的投入量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1.2 牺牲剂类型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1.3 TEOA浓度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1.4 三乙醇胺(TEOA)作牺牲剂时,pH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1.5 抗坏血酸浓度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1.6 抗坏血酸(H2A)作牺牲剂时,pH对体系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2 不带官能团的钌配合物的产氢条件优化 | 第60-61页 |
4.3.3 不同钌配合物敏化的复合催化剂的产氢效果比较 | 第61-63页 |
4.3.4 复合光敏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63-65页 |
4.3.5 复合光敏催化剂失活的可能原因 | 第65-66页 |
4.3.6 光催化制氢体系的反应机理推测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