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2章 保安服务业管理的理论概述 | 第20-25页 |
| 2.1 保安服务业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 2.1.1 保安服务及保安服务业 | 第20页 |
| 2.1.2 保安从业单位及保安员 | 第20-21页 |
| 2.1.3 保安服务业的管理 | 第21-22页 |
| 2.2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 2.2.1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 第22-23页 |
| 2.2.2 部门利益理论 | 第23页 |
| 2.2.3 激励监管理论 | 第23-25页 |
| 第3章 国外保安服务业管理的实践和启示 | 第25-30页 |
| 3.1 发达国家保安服务业管理的特征和状况 | 第25-28页 |
| 3.1.1 美国保安服务业管理 | 第25-26页 |
| 3.1.2 英国保安服务业管理 | 第26-27页 |
| 3.1.3 日本保安服务业管理 | 第27-28页 |
| 3.2 国外保安服务业管理的启示 | 第28-30页 |
| 3.2.1 具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法治环境 | 第28页 |
| 3.2.2 实施效果显著的法治化管理 | 第28页 |
| 3.2.3 保安服务业民营官办并存,以民营为主 | 第28-29页 |
| 3.2.4 保安员经政府授权可行使部分公权 | 第29页 |
| 3.2.5 管理以自律为主,与警方保持合作互动关系 | 第29-30页 |
| 第4章 广州市保安服务业管理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0-41页 |
| 4.1 我国保安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 4.2 当前我国保安服务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 4.2.1 当前我国保安服务业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2页 |
| 4.2.2 当前我国保安服务业管理的手段 | 第32页 |
| 4.2.3 当前我国保安服务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32-34页 |
| 4.3 广州市保安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 4.4 广州市保安服务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 4.4.1 保安服务业监管力量状况 | 第35页 |
| 4.4.2 保安企业管办分离、脱钩改制落实状况 | 第35-36页 |
| 4.4.3 保安员从业资格考试及持证上岗状况 | 第36-37页 |
| 4.4.4 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力度状况 | 第37-38页 |
| 4.5 广州市保安服务业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8-41页 |
| 4.5.1 原有管理体制影响和认识程度不够 | 第38页 |
| 4.5.2 机构不够健全、力量不到位 | 第38-39页 |
| 4.5.3 社会面宣传发动不够,自招保安员的单位寻求自身利益 | 第39页 |
| 4.5.4 监管执法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 | 第39-41页 |
| 第5章 完善广州市保安服务业管理体系的对策 | 第41-51页 |
| 5.1 转变观念,切实加强保安管理力量建设 | 第41-43页 |
| 5.2 全面开展保安服务企业脱钩改制工作 | 第43-45页 |
| 5.2.1 脱钩改制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 5.2.2 脱钩改制的方式 | 第44-45页 |
| 5.2.3 脱钩改制后的企业监管 | 第45页 |
| 5.3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法并开展清理整顿工作 | 第45-46页 |
| 5.4 建立纠察队伍,发挥自查自纠和互查互纠作用 | 第46页 |
| 5.5 充分运用监管信息系统,提高科技信息化监管力度 | 第46-47页 |
| 5.6 充分发挥保安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47-48页 |
| 5.7 推动建立保安管理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 第48-49页 |
| 5.8 制定公益性保安服务补偿办法,激励行业发展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