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一) 失智老人问题不容忽视 | 第13页 |
(二) 现有失智老人照护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 第13-14页 |
(三) 上海失智老人照护问题尤为突出 | 第14-15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五)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一) 失智老人研究及现状概述 | 第16-17页 |
(二) 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及模式研制 | 第17页 |
(三) 失智老人照护服务包研制 | 第17页 |
(四) 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基本要素测算 | 第17页 |
(五) 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 第17-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一、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一) 文献及相关政策资料 | 第18页 |
(二) 现场资料 | 第18-19页 |
(三) 论证资料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一) 文献系统评阅 | 第19页 |
(二) 现场抽样调查 | 第19-20页 |
(三) 德尔菲法专家论证 | 第20-23页 |
(四) 需方论证 | 第23页 |
(五) 典型机构调查及知情人访谈 | 第23页 |
(六)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七) 质量控制方法 | 第23-25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页 |
第一部分 失智老人研究及现状概述 | 第26-45页 |
一、失智老人研究现况 | 第26-33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二) 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二、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现况 | 第33-38页 |
(一) 社会支持体系的内涵及功能的界定 | 第34-36页 |
(二) 社会支持体系框架概述 | 第36-38页 |
三、上海市失智老人现况 | 第38-43页 |
(一) 上海失智老人患病现况分析 | 第38-39页 |
(二) 上海失智老人行为和精神症状评估分析 | 第39-41页 |
(三) 上海失智老人照护者身心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四) 失智老人机构养护服务现状 | 第42-43页 |
四、小结 | 第43-45页 |
(一) 我国失智老人研究未形成特定的领域,社会支持体系研究有待深入 | 第43-44页 |
(二) 针对不同人群构建个性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44页 |
(三) 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社会变迁的挑战 | 第44页 |
(四) 上海失智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 第44-45页 |
第二部分 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及模式研制 | 第45-68页 |
一、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价值 | 第45-46页 |
(一) 维护失智老人基本权利 | 第45页 |
(二) 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45-46页 |
二、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框架的理论构建 | 第46-47页 |
三、失智老人照护模式功能及内涵的界定 | 第47-60页 |
(一) 照护模式基本要素的形成 | 第47-48页 |
(二) 基于文献照护模式概述 | 第48-58页 |
(三) 失智老人照护模式的形成原则 | 第58页 |
(四) 失智老人照护模式的内涵 | 第58-60页 |
四、需方论证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一) 基本信息 | 第60-61页 |
(二)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利用分析 | 第61-62页 |
(三) 失智老人框架模式需方论证 | 第62-63页 |
五、专家论证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一) 专家基本情况 | 第63-64页 |
(二) 专家积极系数 | 第64页 |
(三) 专家权威程度 | 第64-65页 |
(四)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第65页 |
(五)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及卡方检验 | 第65-66页 |
(六) 专家建议和意见 | 第66页 |
六、小结 | 第66-68页 |
(一) 失智老人与一般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异同 | 第66-67页 |
(二) 需方对研究成果广泛认同 | 第67页 |
(三) 专家论证结果的信度分析 | 第67-68页 |
第三部分 失智老人照护服务包的研制 | 第68-94页 |
一、失智老人服务包的界定和框架 | 第68-70页 |
(一) 失智老人服务包界定 | 第68页 |
(二) 失智老人服务包的框架 | 第68-70页 |
二、基于文献服务包要素清单分析 | 第70-75页 |
(一) 居家照护 | 第70-72页 |
(二) 社区照护 | 第72-73页 |
(三) 养老机构照护 | 第73-75页 |
(四) 医疗机构照护 | 第75页 |
三、基于现场调查服务包要素清单分析 | 第75-85页 |
(一) 居家照护 | 第75-78页 |
(二) 社区照护 | 第78-80页 |
(三) 养老机构照护 | 第80-83页 |
(四) 医疗机构照护 | 第83-85页 |
四、服务项目专家论证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一) 论证目的 | 第85页 |
(二) 专家基本情况、积极系数及权威程度 | 第85页 |
(三) 论证结果 | 第85-88页 |
五、失智老人照护服务包 | 第88-94页 |
(一) 失智老人居家照护服务包 | 第88-89页 |
(二) 失智老人社区照护服务包 | 第89-92页 |
(三)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照护服务包 | 第92-93页 |
(四) 失智老人医疗机构照护服务包 | 第93-94页 |
第四部分 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基本要素测算 | 第94-105页 |
一、上海市失智老人总数及病情分级的测算 | 第94-96页 |
(一) 测算依据 | 第94-95页 |
(二) 测算结果 | 第95-96页 |
二、不同照护层次承担失智老人数量的测算 | 第96-97页 |
(一) 测算依据 | 第96-97页 |
(三) 测算结果 | 第97页 |
三、不同照护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测算 | 第97-101页 |
(一) 居家照护的人员配置 | 第97-99页 |
(二) 社区照护的人员配置 | 第99-100页 |
(三) 养老机构照护人员配置 | 第100-101页 |
(四) 医疗机构照护的人员配置 | 第101页 |
四、人力成本的测算 | 第101-103页 |
(一) 居家照护人力成本测算 | 第101-102页 |
(二) 社区照护人力成本测算 | 第102页 |
(三) 养老机构人力成本测算 | 第102-103页 |
(四) 医疗机构人力成本测算 | 第103页 |
五、小结 | 第103-105页 |
(一) 上海失智老人患病人群庞大 | 第103页 |
(二) 不同照护层次照护成本分析 | 第103页 |
(三) 测算方法不是唯一的 | 第103-105页 |
第五部分 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105-109页 |
一、政府主导 | 第105页 |
二、社会参与 | 第105-106页 |
三、完善系列配套制度 | 第106-107页 |
四、充实照护者队伍 | 第107页 |
五、采用无偿低偿相结合的支付方式 | 第107页 |
六、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需方主动寻求社会帮助 | 第107-108页 |
七、以现有养老体系为基础,形成专门的失智老人照护资源 | 第108页 |
八、维护失智老人权利,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 第108页 |
九、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 第108-109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109-112页 |
一、构建上海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非常必要且迫切 | 第109页 |
二、上海为老年期痴呆高发区且患病程度重 | 第109页 |
三、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极大的解放劳动力 | 第109-110页 |
四、失智老人社会化服务面临窘境 | 第110页 |
五、关注基础服务包的研制 | 第110页 |
六、关注人力测算 | 第110-111页 |
七、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综述 | 第117-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