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四、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 第17-37页 |
第一节 常熟古城的历史沿革 | 第17-23页 |
一、宋朝以前的常熟古城 | 第17-18页 |
二、宋元时期的常熟古城 | 第18-19页 |
三、明清时期的常熟古城 | 第19-21页 |
四、民国以后的常熟古城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常熟古城的城市规划 | 第23-30页 |
一、常熟古城的城市功能分区 | 第23-27页 |
二、常熟古城功能分区的保存现状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与特色 | 第30-35页 |
一、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 | 第30-32页 |
二、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特色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 | 第37-53页 |
第一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资源 | 第37-49页 |
一、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建筑 | 第37-48页 |
二、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古井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49-52页 |
一、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评弹艺术 | 第49-50页 |
二、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手工艺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翁氏故居的个案分析 | 第53-67页 |
第一节 翁氏故居概况 | 第53-55页 |
一、翁氏故居的历史沿革 | 第53-54页 |
二、翁氏故居的空间格局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常熟翁氏家族史 | 第55-65页 |
一、第一代(翁景阳)至第八代(翁汉麐) | 第55-57页 |
二、第九代(翁大中)至第十四代(翁心存) | 第57-59页 |
三、第十五代(“同”字辈) | 第59-63页 |
四、第十六代(“曾”字辈)以后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翁氏故居的保存现状 | 第65-66页 |
一、改为翁同龢纪念馆 | 第65页 |
二、“彩衣堂”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 第67-76页 |
第一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要性 | 第67-69页 |
一、常熟城市文化的代表 | 第67-68页 |
二、长三角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问题 | 第69-73页 |
一、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 | 第69-70页 |
二、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 | 第70-72页 |
三、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 | 第73-74页 |
一、建设名人纪念馆历史文化街区 | 第73-74页 |
二、结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