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对于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 第10-13页 |
1.1.1 耐药菌和耐药基因来源 | 第10-11页 |
1.1.2 胞内耐药基因对水体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胞外耐药基因对水体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二氧化氯消毒对于细菌及其DNA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1 二氧化氯消毒特点 | 第13-14页 |
1.2.2 二氧化氯杀菌机理及对细菌DNA影响 | 第14-15页 |
1.3 16srDNA高通量测序对于水环境细菌菌群的分析 | 第15-16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6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ClO_2消毒对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 | 第18-62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36页 |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19-2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2.2.2.1 水样的采集 | 第25页 |
2.2.2.2 水质指标的检测 | 第25-28页 |
2.2.2.3 水样中细菌的富集和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页 |
2.2.2.4 胞外核酸的富集 | 第28-29页 |
2.2.2.5 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iARGs和eARGs | 第29-35页 |
2.2.2.6 质量控制 | 第35页 |
2.2.2.7 核酸回收率和耐药基因实际浓度的计算 | 第35页 |
2.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9页 |
2.3.1 出水ClO_2消毒前后的水质指标变化 | 第36-38页 |
2.3.1.1 微生物指标 | 第36页 |
2.3.1.2 理化指标 | 第36-38页 |
2.3.1.3 消毒剂指标 | 第38页 |
2.3.2 出水ClO_2消毒前后的iARGs变化 | 第38-43页 |
2.3.2.1 ClO_2消毒前后出水中iARGs的检出率 | 第38页 |
2.3.2.2 ClO_2消毒前后出水中iARGs绝对浓度的变化 | 第38-41页 |
2.3.2.3 污水ClO_2消毒前后iARGs相对丰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2.3.3 ClO_2消毒前后出水中eARGs的变化 | 第43-47页 |
2.3.3.1 ClO_2消毒前后出水中eARGs的检出率 | 第43-44页 |
2.3.3.2 ClO_2消毒前后出水中eARGs的浓度变化 | 第44-47页 |
2.3.4 最终出水中水质指标与iARGs和eARGs丰度的相关性 | 第47-53页 |
2.3.4.1 最终出水中水质指标与iARGs相对丰度的相关性 | 第47-50页 |
2.3.4.2 最终出水中水质指标与eARGs浓度的相关性 | 第50-53页 |
2.3.5 水质因素对于最终出水中iARGs和eARGs丰度的影响 | 第53-59页 |
2.3.5.1 温度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3页 |
2.3.5.2 pH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5.3 总氮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4页 |
2.3.5.4 总磷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4页 |
2.3.5.5 CODMn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5.6 NH_3-N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5页 |
2.3.5.7 总大肠菌群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5.8 耐热大肠菌群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6页 |
2.3.5.9 大肠埃希氏菌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5.10 细菌总数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7页 |
2.3.5.11 电导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5.12 浊度对于iARG和eARGs的影响 | 第58页 |
2.3.5.13 ClO_2对于iARGs和eARGs影响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ClO_2消毒对于菌群影响的研究 | 第62-84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6页 |
3.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62-6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3.2.2.1 水样采集 | 第63页 |
3.2.2.2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63-64页 |
3.2.2.3 16SrDNAPCR产物高通量测序 | 第64页 |
3.2.2.4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2页 |
3.3.1 DNA提取与PCR扩增结果 | 第66-67页 |
3.3.2 测序数据和OTU分析 | 第67-70页 |
3.3.3 消毒前后水样的细菌稀释性曲线 | 第70页 |
3.3.4 特定物种分类树展示 | 第70-72页 |
3.3.5 物种相对丰度展示 | 第72页 |
3.3.6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第72-75页 |
3.3.7 主成分分析 | 第75-76页 |
3.3.8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第76-77页 |
3.3.9 LEfSe分析 | 第77-79页 |
3.3.10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 第79-82页 |
3.3.10.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第79-80页 |
3.3.10.2 CCA分析 | 第80-81页 |
3.3.10.3 VPA分析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菌群与ARGs关系研究 | 第84-92页 |
4.1 引言 | 第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4.3.1 Spearman分析 | 第85-89页 |
4.3.2 CCA分析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生活饮用水中iARGs和eARGs分布的研究 | 第92-102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5.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92-93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0页 |
5.3.1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 | 第93页 |
5.3.2 生活饮用水中iARGs和eARGs分布的研究 | 第93-100页 |
5.3.2.1 生活饮用水中iARGs分布的研究 | 第94-96页 |
5.3.2.2 生活饮用水中eARGs分布的研究 | 第96-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附录A | 第116-122页 |
附录B | 第122-124页 |
附录C | 第124-12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