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性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语境 | 第11-15页 |
1.1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的论争 | 第11-12页 |
1.2 “两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 第12-13页 |
1.3 超越绝对主义人性观与相对主义人性观 | 第13-15页 |
第2章 弗洛姆人性思想的蕴含辨识 | 第15-25页 |
2.1 人性思想的理论源流 | 第15-19页 |
2.1.1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 第15-18页 |
2.1.2 犹太教信仰和东方禅宗 | 第18-19页 |
2.2 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2.2.1 人性和人的生存处境 | 第19-20页 |
2.2.2 人性需要 | 第20-22页 |
2.3 人性的现实形态 | 第22-25页 |
2.3.1 社会性格 | 第22-23页 |
2.3.2 社会无意识 | 第23-25页 |
第3章 现代社会人性的异化及复归 | 第25-29页 |
3.1 人性异化的主要表现 | 第25页 |
3.2 异化状态下的病态性格 | 第25-26页 |
3.3 对人性复归方法的探索 | 第26-29页 |
3.3.1 社会总体革命 | 第27-28页 |
3.3.2 培育爱的能力 | 第28-29页 |
第4章 弗洛姆人性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29-33页 |
4.1 弗洛姆人性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4.2 弗洛姆人性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会通 | 第30-31页 |
4.2.1 二者目标的一致性 | 第30-31页 |
4.2.2 二者路径的相象性 | 第31页 |
4.3 弗洛姆人性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31-33页 |
4.3.1 深化对“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认识 | 第31-32页 |
4.3.2 纠正畸形发展观以塑造主体性人格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