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见索即付保函概念、类型及可适用法律 | 第10-23页 |
第一节 见索即付保函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0-13页 |
一、见索即付保函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见索即付保函的法律特征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见索即付保函的结构类型及法律关系 | 第13-16页 |
一、直接保函及法律关系 | 第13-15页 |
二、间接保函及法律关系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见索即付保函的可适用法律 | 第16-23页 |
一、有关国际公约的适用 | 第16-17页 |
二、有关国际惯例的适用 | 第17-19页 |
三、有关国内法的适用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见索即付保函的欺诈问题 | 第23-34页 |
第一节 见索即付保函欺诈存在的可能情形 | 第23-27页 |
一、基础合同无效 | 第23-24页 |
二、基础合同被解除 | 第24-25页 |
三、受益人的违约声明是虚假陈述 | 第25页 |
四、受益人违约声明或索赔要求被证明与基础合同无关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见索即付保函欺诈产生的原因 | 第27-28页 |
一、见索即付保函本身的原因 | 第27页 |
二、外部法律规范的原因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认定 | 第28-31页 |
一、西方主要国家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认定 | 第28-30页 |
二、我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认定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见索即付保函之欺诈例外原则 | 第31-34页 |
一、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 | 第31-32页 |
二、欺诈例外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4-41页 |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救济措施 | 第34-35页 |
一、美国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4页 |
二、英国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4-35页 |
三、德国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5页 |
第二节 我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5-37页 |
一、我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采取的司法救济措施 | 第35-36页 |
二、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之比较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采取司法救济措施需考虑的因素 | 第37-39页 |
一、确凿明确的欺诈证据 | 第37-38页 |
二、存在正当的诉因 | 第38页 |
三、申请人不可弥补的损害 | 第38页 |
四、便利的平衡 | 第38-39页 |
第四节 URDG758的实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救济措施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一、非单据化条件下的补救措施非常有限 | 第39-40页 |
二、受益人欺诈下启动司法救济程序缺少必要时间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有关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实践、立法及完善 | 第41-46页 |
第一节 我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实践和立法 | 第41-42页 |
一、我国对见索即付保函欺诈问题的立法现状 | 第41页 |
二、我国关于见索即付保函欺诈的实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见索即付保函制度 | 第42-46页 |
一、采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见索即付保函进行规范 | 第43-45页 |
二、适时加入《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