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井高地应力回采巷道特厚复合顶板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特厚复合顶板的定义第12页
        1.2.2 当今学者对复合顶板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复合顶板支护涉及的理论和技术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9-29页
    2.1 高地应力复合顶板巷道主要变形破坏形式第19-21页
    2.2 特厚复合顶板力学分析第21-24页
    2.3 影响特厚复合顶板破坏因素研究第24-26页
    2.4 治理特厚复合顶板的原则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特厚复合顶板支护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第29-47页
    3.1 数值模拟准则第29页
    3.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9-31页
    3.3 不同顶帮治理方式对复合顶板的影响第31-37页
        3.3.1 模拟方案第31页
        3.3.2 模拟结果第31-37页
    3.4 锚索预紧力扩散规律研究第37-40页
        3.4.1 模拟方案第37页
        3.4.2 模拟结果第37-40页
    3.5 注浆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40-43页
        3.5.1 支护方案第40-41页
        3.5.2 模拟结果第41-43页
    3.6 锚索长度对潜在离层点的影响第43-45页
        3.6.1 支护方案第43页
        3.6.2 模拟结果第43-45页
    3.7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基于拱-梁耦合结构的围岩控制机理及方案第47-55页
    4.1 拱-梁耦合理论内容及作用机理第47-50页
        4.1.1 浅部锚杆组合梁第47-49页
        4.1.2 深部锚索压缩拱第49页
        4.1.3 “拱-梁”耦合结构第49-50页
        4.1.4 拱-梁耦合支护存在的问题第50页
    4.2 多重拱-梁耦合结构第50-53页
        4.2.1 设计依据第50-52页
        4.2.2 麦地掌煤矿特厚复合顶板支护方案的初步确定第52-53页
    4.3 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深井高地应力回采巷道特厚复合顶板支护模拟研究第55-69页
    5.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5页
    5.2 支护方案设计第55-56页
    5.3 模拟过程第56页
    5.4 模拟结果分析第56-67页
        5.4.1 掘进阶段第56-58页
        5.4.2 一次采动阶段第58-59页
        5.4.3 二次采动阶段第59-62页
        5.4.4 巷道变形量统计分析第62-67页
    5.5 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第69-83页
    6.1 工程概况第69-70页
    6.2 特厚复合顶板力学性质研究第70-74页
        6.2.1 测量仪器第70-71页
        6.2.2 测点位置及测试过程第71-72页
        6.2.3 测试结果分析第72-74页
    6.3 特厚复合顶板原位特性研究第74-77页
        6.3.1 麦地掌煤矿特厚复合顶板弱面分析第74-77页
        6.3.2 深井高地应力回采巷道特厚复合顶板破坏特征研究第77页
    6.4 支护方案第77-79页
    6.5 顶板支护效果第79-81页
    6.6 小结第81-83页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第83-87页
    7.1 结论第83-84页
    7.2 论文存在的不足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双浓缩机的絮凝剂溶解液联合添加系统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异常范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