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4-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试验田概况 | 第18-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5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84页 |
3.1 相同微喷带带宽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6-64页 |
3.1.1 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3.1.1.1 不同生育时期的补灌水量 | 第26页 |
3.1.1.2 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 | 第26-28页 |
3.1.1.3 总耗水量及不同水分来源 | 第28页 |
3.1.1.4 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28-29页 |
3.1.1.5 不同生育阶段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29-31页 |
3.1.1.5.1 拔节至开花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29-30页 |
3.1.1.5.2 开花至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30-31页 |
3.1.1.6 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 | 第31-32页 |
3.1.2 带长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2-52页 |
3.1.2.1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 | 第32-38页 |
3.1.2.1.1 叶绿素SPAD值 | 第32-33页 |
3.1.2.1.2 净光合速率 | 第33-34页 |
3.1.2.1.3 气孔导度 | 第34-36页 |
3.1.2.1.4 蒸腾速率 | 第36-37页 |
3.1.2.1.5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37-38页 |
3.1.2.2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38-46页 |
3.1.2.2.1 最大光化学效率 | 第38-40页 |
3.1.2.2.2 实际光化学效率 | 第40-42页 |
3.1.2.2.3 光化学猝灭系数 | 第42-44页 |
3.1.2.2.4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 第44-46页 |
3.1.2.3 开花后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 第46-48页 |
3.1.2.4 干物质积累转运 | 第48-51页 |
3.1.2.4.1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 | 第48-49页 |
3.1.2.4.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 第49-50页 |
3.1.2.4.3 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 第50-51页 |
3.1.2.5 ~(13)C同化物积累及分配 | 第51-52页 |
3.1.3 带长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52-56页 |
3.1.3.1 植株氮素积累转运 | 第52-55页 |
3.1.3.1.1 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52-53页 |
3.1.3.1.2 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53页 |
3.1.3.1.3 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 | 第53-54页 |
3.1.3.1.4 开花后氮素积累量 | 第54-55页 |
3.1.3.2 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55-56页 |
3.1.4 带长对小麦开花后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56-62页 |
3.1.4.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56-58页 |
3.1.4.2 丙二醛含量 | 第58-60页 |
3.1.4.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60-62页 |
3.1.5 带长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3.1.5.1 不同处理各区段的籽粒产量 | 第62-63页 |
3.1.5.2 不同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63-64页 |
3.2 相同微喷带带长下带宽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4-84页 |
3.2.1 带宽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 第64-69页 |
3.2.1.1 不同生育时期的补灌水量 | 第64-65页 |
3.2.1.2 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 | 第65-66页 |
3.2.1.3 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66-67页 |
3.2.1.4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67-69页 |
3.2.1.4.1 拔节至开花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67-68页 |
3.2.1.4.2 开花至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 第68-69页 |
3.2.2 带宽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69-79页 |
3.2.2.1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 | 第69-77页 |
3.2.2.1.1 叶绿素SPAD值 | 第69-71页 |
3.2.2.1.2 净光合速率 | 第71-72页 |
3.2.2.1.3 气孔导度 | 第72-74页 |
3.2.2.1.4 蒸腾速率 | 第74-75页 |
3.2.2.1.5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75-77页 |
3.2.2.2 干物质积累量 | 第77-79页 |
3.2.2.2.1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 | 第77页 |
3.2.2.2.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 第77-78页 |
3.2.2.2.3 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 第78-79页 |
3.2.3 带宽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第79-82页 |
3.2.3.1 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79-81页 |
3.2.3.1.1 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79页 |
3.2.3.1.2 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79-80页 |
3.2.3.1.3 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 | 第80-81页 |
3.2.3.1.4 开花后氮素积累量 | 第81页 |
3.2.3.2 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 | 第81-82页 |
3.2.4 带宽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2-84页 |
3.2.4.1 不同处理各区段籽粒产量 | 第82-83页 |
3.2.4.2 不同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83-84页 |
4 讨论 | 第84-87页 |
4.1 不同带长带宽微喷带灌溉下小麦耗水特性 | 第84页 |
4.2 不同带长带宽微喷带灌溉下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 | 第84-85页 |
4.3 不同带长带宽微喷带灌溉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土壤硝态氮吸收利用 | 第85-86页 |
4.4 不同带长带宽微喷带灌溉下小麦旗叶衰老特性 | 第86页 |
4.5 不同带长带宽微喷带灌溉下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86-87页 |
5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