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锂硫电池电化学反应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锂硫电池的反应机理第14-15页
    1.3 锂硫电池面临的挑战第15-17页
    1.4 锂硫电池的解决办法第17-34页
        1.4.1 限制多硫化物在正极区域第17-30页
        1.4.2 避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生成第30-32页
        1.4.3 锂负极的保护第32-34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材料表征方法第36-40页
    2.1 实验原料第36页
    2.2 实验设备第36-37页
    2.3 物理性质表征第37-39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diffraction,XRD)第37页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第37页
        2.3.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spectrum)第37-38页
        2.3.4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analysis,TGA)第38页
        2.3.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38页
        2.3.6 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um,FT-IRspectrum)..第38页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第38页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TEM)第38-39页
    2.4 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9-40页
        2.4.1 电池的组装第39页
        2.4.2 充放电测试第39页
        2.4.3 循环伏安测试(cyclicvoltammetry,CV)第39页
        2.4.4 交流阻抗测试(electrochemicalimpedancespectroscopy,EIS)第39-40页
第三章 调控多硫化物的热力学扩散-物理吸附多硫化物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分级多孔的富氧碳纳米锥(HPC)第41-45页
        3.2.1 HPC的制备过程第41页
        3.2.2 HPC-S复合物的制备第41页
        3.2.3 HPC的组成及孔分布的表征第41-43页
        3.2.4 HPC的形貌分析第43页
        3.2.5 HPC-S的组成及形貌分析第43-44页
        3.2.6 HPC-S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第44-45页
    3.3 富含介孔的大尺寸热剥离石墨烯(LTG)第45-50页
        3.3.1 LGO和SGO的制备第45页
        3.3.2 LTG和STG的制备第45-46页
        3.3.3 LTG-S和STG-S的制备第46页
        3.3.4 LGO和SGO的尺寸分布分析第46页
        3.3.5 LTG和STG的形貌和组成分析第46-48页
        3.3.6 LTG-S和STG-S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48-49页
        3.3.7 LTG-S和STG-S的电化学性能对比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调控多硫化物的热力学扩散-化学吸附多硫化物第52-71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富吡啶氮的层状有机大分子g-C_3N_4第53-61页
        4.2.1 纯硫电极的制备第53-54页
        4.2.2 包覆隔膜的制备第54页
        4.2.3 g-C_3N_4与多硫化物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及吸附测试第54-56页
        4.2.4 g-C-coated和C-coatedseparator循环前后的形貌分析第56-58页
        4.2.5 锂负极循环后的形貌及元素分布分析第58页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自放电行为的表征第58-59页
        4.2.7 g-C-coatedseparator循环后的组成分析第59-60页
        4.2.8 高硫负载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0-61页
    4.3 TiO_2NC@NPC-in-RCF第61-69页
        4.3.1 TiO_2NC@NPC-in的制备第61页
        4.3.2 RCF硫正极的制备第61-62页
        4.3.3 TiO_2NC@NPC-in的形貌及组成的表征第62-64页
        4.3.4 RCF电极的形貌表征第64-65页
        4.3.5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65-67页
        4.3.6 TiO_2NC@NPC-in及RCF电极循环后的形貌分析第67-69页
        4.3.7 高硫负载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协同调控多硫化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扩散-化学吸附和电催化第71-90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Co-TiO_2/Co_3O_4@NPC-in第72-79页
        5.2.1 Co-TiO_2/Co_3O_4@NPC-in的制备第72-73页
        5.2.2 纯硫电极的制备第73页
        5.2.3 Co-TiO_2/Co_3O_4@NPC-in的形貌和组成表征第73-75页
        5.2.4 Co-TiO_2/Co_3O_4@NPC-in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5-77页
        5.2.5 金属Co对多硫化物的催化作用第77页
        5.2.6 本工作的电化学性能与其它文献的对比第77-78页
        5.2.7 Co-TiO_2/Co_3O_4@NPC-in循环后的形貌表征第78-79页
    5.3 rGO⊥MoSe_2NSs第79-89页
        5.3.1 rGO⊥MoSe_2NSs的制备第79-80页
        5.3.2 rGO⊥MoSe_2NSs-coatedseparator的制备第80页
        5.3.3 纯硫电极的制备第80页
        5.3.4 rGO⊥MoSe_2NSs的形貌和组成表征第80-82页
        5.3.5 rGO⊥MoSe_2NSs-coatedseparator电池的室温及低温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2-86页
        5.3.6 MoSe_2的边缘位点对多硫化物热力学和动力学扩散的调控第86-88页
        5.3.7 rGO⊥MoSe_2NSs-coatedseparator循环后的形貌及元素分布表征第88-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用于输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二硫化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和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