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提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实践理性概念的提出 | 第13-16页 |
一、理论理性体现的是人对自然法则的服从 | 第13-15页 |
二、人的存在应从现象界上升到本体界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人是目的与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确立 | 第16-20页 |
一、自由是意志的自律 | 第16-18页 |
二、从定言命令到人是目的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康德“人是目的”的重要影响及其局限性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康德“人是目的”的重要影响 | 第21-26页 |
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影响 | 第21-23页 |
二、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影响 | 第23-24页 |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影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先验自我”:康德“人是目的”的局限性 | 第26-29页 |
一、“先验自我”使“人是目的”思想具有抽象性 | 第27-28页 |
二、“先验自我”使“人是目的”思想具有非历史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是“人是目的”思想的理论前提 | 第30-34页 |
一、“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溯源 | 第30-31页 |
二、“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 | 第31-33页 |
三、“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历史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历史性的“革命的实践”是实现“人是目的”的根本途径 | 第34-38页 |
一、作为“绝对命令”的解放事业 | 第35-36页 |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 第36-37页 |
三、“拜物教”的扬弃与“目的王国”的实现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对马克思超越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评价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引领西方哲学研究新方向 | 第39-41页 |
一、对“现实的个人”的关注——社会的人 | 第39-40页 |
二、对“现实的社会”的关注——人的社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使主体超越抽象回归现实的自我 | 第41-44页 |
一、主体的现实性的凸显 | 第42-43页 |
二、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