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德国哲学论文--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前期哲学论文--康德(Kant,I.1724~1804年)论文

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以“人是目的”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3页
第一章 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提出第13-21页
    第一节 实践理性概念的提出第13-16页
        一、理论理性体现的是人对自然法则的服从第13-15页
        二、人的存在应从现象界上升到本体界第15-16页
    第二节 人是目的与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确立第16-20页
        一、自由是意志的自律第16-18页
        二、从定言命令到人是目的第18-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康德“人是目的”的重要影响及其局限性第21-30页
    第一节 康德“人是目的”的重要影响第21-26页
        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影响第21-23页
        二、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影响第23-24页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影响第24-26页
    第二节 “先验自我”:康德“人是目的”的局限性第26-29页
        一、“先验自我”使“人是目的”思想具有抽象性第27-28页
        二、“先验自我”使“人是目的”思想具有非历史性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马克思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30-39页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是“人是目的”思想的理论前提第30-34页
        一、“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溯源第30-31页
        二、“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第31-33页
        三、“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历史性第33-34页
    第二节 历史性的“革命的实践”是实现“人是目的”的根本途径第34-38页
        一、作为“绝对命令”的解放事业第35-36页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第36-37页
        三、“拜物教”的扬弃与“目的王国”的实现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对马克思超越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评价第39-45页
    第一节 引领西方哲学研究新方向第39-41页
        一、对“现实的个人”的关注——社会的人第39-40页
        二、对“现实的社会”的关注——人的社会第40-41页
    第二节 使主体超越抽象回归现实的自我第41-44页
        一、主体的现实性的凸显第42-43页
        二、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戴维森解释理论三角测量模式下《论语》中“仁”的解读
下一篇:孔子仁论的德性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