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束流损失计算和监测器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加速器内束流损失研究 | 第12-13页 |
| 1.2.2 空间电荷效应对束流损失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2.3 束流损失探测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束流输运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 2.1 σ矩阵和传输方程 | 第18-19页 |
| 2.1.1 σ矩阵的引入 | 第18-19页 |
| 2.1.2 束流传输方程 | 第19页 |
| 2.2 常见元件的传输矩阵 | 第19-21页 |
| 2.2.1 漂移段传输矩阵 | 第19-20页 |
| 2.2.2 二极磁铁传输矩阵 | 第20页 |
| 2.2.3 四极磁铁传输矩阵 | 第20-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针对A1束流管线的束流损失计算 | 第22-36页 |
| 3.1 加速器Arronax简介 | 第22-24页 |
| 3.2 G4beamline软件介绍 | 第24页 |
| 3.3 A1管线构件及仿真 | 第24-27页 |
| 3.2.1 偏转磁铁 | 第25页 |
| 3.2.2 y-x导向磁铁 | 第25-26页 |
| 3.2.3 四极磁铁 | 第26-27页 |
| 3.4 束流损失计算结果 | 第27-32页 |
| 3.4.1 不同粒子在束流管线上的损失分布情况 | 第27-31页 |
| 3.4.2 束流半包络线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 3.5 空间电荷效应对束流损失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5.1 空间电荷效应简介 | 第32页 |
| 3.5.2 空间电荷力算法 | 第32-33页 |
| 3.5.3 网格的划分及仿真结果 | 第33-3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 束流损失探测器(BLM)性能测试 | 第36-46页 |
| 4.1 束流损失探测器(BLM) | 第36-37页 |
| 4.2 BLM坪曲线测定 | 第37-39页 |
| 4.3 束流强度与BLM信号强度对应关系 | 第39-40页 |
| 4.4 第二组四极磁铁磁场变化对于BLM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5 法拉第杯测量实验对束流管线上束流损失影响 | 第42-4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 第5章 BLM对束流偏转响应能力分析 | 第46-52页 |
| 5.1 实验介绍 | 第46页 |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 5.2.1 导向磁铁强度随时间变化 | 第46-47页 |
| 5.2.2 BLM各分支信号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47-48页 |
| 5.2.3 水平方向偏转在BLM和准直器中的响应 | 第48-49页 |
| 5.2.4 竖直方向偏转在BLM和准直器中的响应 | 第49-5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6章 束流中心位置对BLM信号的影响 | 第52-60页 |
| 6.1 BLM初始信号不均匀的实验调整 | 第52-54页 |
| 6.2 实验调整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 6.2.1 束流入射角度与BLM处束团位置的关系 | 第54-56页 |
| 6.2.2 束团水平位置与BLM信号的对应关系 | 第56-58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