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课题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图像清晰度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图像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图像复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图像复原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模糊鉴别算法研究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空间域模糊鉴别算法研究 | 第19-23页 |
2.2.1 清晰图像的拖尾分布 | 第19-20页 |
2.2.2 基于梯度直方图的模糊鉴别指标 | 第20-22页 |
2.2.3 非零梯度等级占比 | 第22-23页 |
2.3 频率域模糊鉴别算法研究 | 第23-26页 |
2.3.1 广义高斯分布 | 第23-24页 |
2.3.2 基于DCT系数的模糊鉴别指标 | 第24-25页 |
2.3.3 形状参数估计算法 | 第25-26页 |
2.4 仿真实验及模糊阈值确定 | 第26-30页 |
2.4.1 指标有效性仿真测试 | 第26-29页 |
2.4.2 指标阈值选取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直线运动模糊复原算法研究 | 第31-5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直线运动模糊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图像退化及复原概述 | 第31-32页 |
3.2.2 直线运动模糊退化机理 | 第32-33页 |
3.3 基于倒谱分析的模糊参数估计 | 第33-38页 |
3.3.1 倒谱分析原理 | 第33-35页 |
3.3.2 倒谱参数估计 | 第35-38页 |
3.4 基于振铃抑制的加速RICHARDSON-LUCY复原算法 | 第38-42页 |
3.4.1 Richardson-Lucy复原模型 | 第38-40页 |
3.4.2 振铃效应及其抑制算法 | 第40-42页 |
3.5 算法仿真分析 | 第42-49页 |
3.5.1 直线运动模糊参数估计 | 第42-44页 |
3.5.2 直线运动模糊复原测试 | 第44-48页 |
3.5.3 振铃抑制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显著性梯度筛选的图像盲复原 | 第50-6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盲复原概率模型 | 第50-51页 |
4.3 基于显著性梯度筛选的盲复原算法 | 第51-61页 |
4.3.1 归一化稀疏正则化盲复原 | 第52-53页 |
4.3.2 模糊核盲估计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4.3.3 显著性梯度检测 | 第55-58页 |
4.3.4 迭代软阈值收缩算法求解高频图像子问题 | 第58-60页 |
4.3.5 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模糊核子问题 | 第60-61页 |
4.4 算法仿真分析 | 第61-65页 |
4.4.1 人工合成模糊图像仿真 | 第61-64页 |
4.4.2 自然模糊图像仿真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研究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 第66-70页 |
5.2.1 结构相似度 | 第66-69页 |
5.2.2 梯度结构相似度 | 第69-70页 |
5.3 基于共生向量的振铃效应评价算法 | 第70-71页 |
5.4 基于二次模糊的复原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 第71-73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73-79页 |
5.5.1 INRSS指标有效性测试 | 第74-75页 |
5.5.2 RIAM指标有效性测试 | 第75-77页 |
5.5.3 复原结果质量评价测试 | 第77-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