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42页 |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0-29页 |
| 1 哮喘的流行病学及我国哮喘的控制情况 | 第10-11页 |
| 2 哮喘的病因 | 第11-14页 |
| 3 哮喘的发病机制 | 第14-16页 |
| 4 哮喘的诊断 | 第16-17页 |
| 5 哮喘的治疗 | 第17-20页 |
| 6 小结 | 第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9页 |
| 综述二 哮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29-42页 |
| 1 哮病病名的历史源流 | 第29-30页 |
| 2 哮病的病因病机 | 第30-33页 |
| 3 哮病的中医内科辨证与治疗 | 第33-36页 |
| 4 射干麻黄汤在治疗哮病中的应用 | 第36页 |
| 5 小结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 前言 | 第42-4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3-65页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43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43-44页 |
| 3 病例筛选 | 第44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 研究结果 | 第47-58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47-49页 |
| 2 疗效观察 | 第49-56页 |
| 3 ACQ6量表评估情况 | 第56页 |
| 4 AQLQ~(marks)量表评估情况 | 第56-57页 |
| 5 安全性分析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5页 |
| 1 立题背景及依据 | 第58-59页 |
| 2 疗效分析 | 第59页 |
| 3 中医症状评价 | 第59-61页 |
| 4 实验室检查评价 | 第61页 |
| 5 ACQ6及AQLQ~(marks)的评价 | 第61页 |
| 6 从痰、饮的关系探讨本方的理法方药 | 第61-62页 |
| 7 从温运脾阳,健脾益气的角度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第62-63页 |
| 8 安全性及局限性分析 | 第63-64页 |
| 9 研究设想 | 第64页 |
| 10 结论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附录 | 第66-72页 |
| 附录1 | 第66-70页 |
| 附录2 | 第70-71页 |
| 附录3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