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22页 |
1 西医在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 | 第14-16页 |
1.1 心力衰竭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 心肌细胞凋亡在慢性心衰中的机制 | 第14-15页 |
1.3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1.4 西医心衰防治面临的难题 | 第16页 |
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第16-18页 |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 | 第16-17页 |
2.2 “阴中求阳”治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 第17-18页 |
3 “益阴助阳活血方”的组成及方解 | 第18-19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2-58页 |
第一章 考察“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的超声心动图形态参数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22-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1.3 实验药材 | 第22-23页 |
1.4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2.2 分组及给药 | 第23页 |
2.3 指标测定 | 第23-24页 |
2.4 统计 | 第24页 |
3 结果 | 第24-27页 |
3.1 各组SD大鼠基本体征 | 第24-25页 |
3.2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的彩超结果的影响 | 第25页 |
3.3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的超声心动图形态参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 各实验组心衰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考察“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血清中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 第29-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1.3 实验药材 | 第29-30页 |
1.4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 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2.2 分组及给药 | 第30页 |
2.3 血清提取 | 第30-31页 |
2.4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检测 | 第31-32页 |
3 结果 | 第32-35页 |
3.1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血清中ALD的影响 | 第33页 |
3.2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血清中BNP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血清中ET-1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益阴助阳活血方”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衰大鼠血清中ANGⅡ的影响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建立体外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损伤模型 | 第37-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1.1 动物 | 第37页 |
1.2 含药血清制备 | 第37页 |
1.3 药物及试剂 | 第37-38页 |
1.4 仪器 | 第38页 |
2 实验分组及方法 | 第38-39页 |
2.1 药物配置 | 第38页 |
2.2 SD大鼠乳鼠原代细胞提取 | 第38-39页 |
2.3 CCK-8法检测“益阴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损伤的原代心肌细胞抗凋亡的影响 | 第39页 |
2.4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第39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0页 |
3.1 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形态 | 第39-40页 |
3.2 不同浓度的“益阴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损伤的原代心肌细胞抗凋亡的影响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应用Annexin V/PI双染法考察“益阴助阳活血方”对ISO损伤的原代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42-4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1.1 动物 | 第42页 |
1.2 含药血清制备 | 第42页 |
1.3 试剂 | 第42-43页 |
1.4 仪器 | 第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2.1 原代心肌细胞的提取 | 第43页 |
2.2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实验分组 | 第43页 |
2.3 流式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 | 第43-44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3 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应用HOCHEST-PI双染法考察“益阴助阳活血方”对ISO损伤的原代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46-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1.1 动物 | 第46页 |
1.2 含药血清制备 | 第46页 |
1.3 试剂 | 第46页 |
1.4 仪器 | 第46-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2.1 原代心肌细胞的提取 | 第47页 |
2.2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实验分组 | 第47页 |
2.3 HOCHEST-PI双染法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 | 第47-48页 |
3 结果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六章 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考察“益阴助阳活血方”在抗凋亡方面的作用 | 第50-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1.1 动物 | 第50页 |
1.2 含药血清制备 | 第50-51页 |
1.3 试剂 | 第51页 |
1.4 仪器 | 第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2.1 原代心肌细胞的提取 | 第51-52页 |
2.2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实验分组 | 第52页 |
2.3 各实验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蛋白提取 | 第52页 |
2.4 各实验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蛋白定量 | 第52-53页 |
2.5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53页 |
2.6 转膜 | 第53页 |
2.7 免疫反应 | 第53页 |
2.8 结果分析 | 第53页 |
3 结果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讨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1 研究结果 | 第58页 |
2 研究讨论 | 第58-59页 |
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59页 |
4 本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