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在风景区建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以云南罗平景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 ·对农业与农村环境的关注度上升 | 第10-11页 |
|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迅速 | 第11-13页 |
|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美学研究的深入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范畴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区域环境概况 | 第21-30页 |
| ·风景区与景观 | 第21-22页 |
| ·风景区 | 第21页 |
| ·景观 | 第21-22页 |
| ·观光农业与农业中的文化 | 第22-23页 |
| ·农业 | 第22页 |
| ·种植农业 | 第22页 |
| ·观光农业 | 第22-23页 |
| ·农业文化 | 第23页 |
| ·乡村与乡村景观 | 第23-25页 |
| ·乡村 | 第23-24页 |
| ·乡村景观 | 第24-25页 |
| ·区域与自然地理环境 | 第25-29页 |
| ·地质地貌 | 第25-26页 |
| ·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 ·水资源 | 第27-28页 |
| ·土地资源 | 第28页 |
| ·生物资源 | 第28-29页 |
| ·自然灾害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罗平风景区景观资源构成 | 第30-49页 |
| ·罗平的区位与历史源流 | 第30-31页 |
|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 ·罗平的由来 | 第31页 |
| ·罗平自然状况 | 第31-32页 |
|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 ·气候特征 | 第31-32页 |
| ·罗平文化构成 | 第32-36页 |
| ·语言文化 | 第32页 |
| ·民族构成 | 第32-35页 |
| ·文化艺术 | 第35-36页 |
| ·乡村聚落空间 | 第36页 |
| ·云南罗平风景区自然资源 | 第36-42页 |
| ·资源概况 | 第37-38页 |
| ·传统农业种植 | 第38-39页 |
| ·畜牧业发展情况 | 第39-40页 |
| ·林业资源现状 | 第40-41页 |
| ·农田种植模式 | 第41-42页 |
| ·旅游景点概况 | 第42-47页 |
| ·九龙瀑布群 | 第43-45页 |
| ·罗平油菜花海 | 第45-46页 |
| ·鲁布革三峡 | 第46-47页 |
| ·多依河景区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农业景观的审美特征 | 第49-55页 |
| ·农业景观资源基本内涵 | 第49-50页 |
| ·农业景观的外在形式美 | 第50-52页 |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50页 |
| ·形态多样性 | 第50-51页 |
| ·地域性 | 第51页 |
| ·季相变化 | 第51-52页 |
| ·农产品的功能美 | 第52页 |
| ·农业活动的经验感知 | 第52-53页 |
| ·农业中的文化与民俗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农业景观在风景区建设中的价值与应用 | 第55-66页 |
| ·农业景观的构成形态分类 | 第55页 |
| ·罗平农业景观主要构成类型 | 第55-58页 |
| ·农业景观在风景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 | 第58-60页 |
| ·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59页 |
| ·增加农民非农业增收渠道 | 第59页 |
| ·从客观上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 | 第59页 |
| ·农业景观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 | 第59-60页 |
| ·可以在生态上相互改善 | 第60页 |
| ·罗平景区农业景观开发应用研究 | 第60-65页 |
| ·景观系统的破坏性开发现状分析 | 第62-64页 |
| ·农业风景区的开发模式探讨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探讨 | 第66-72页 |
| ·课题总结 | 第66-69页 |
| ·农业景观与风景区旅游结合开发要点 | 第69-70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70页 |
| ·问题与探讨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