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黑木耳黑色素对细菌群体感应调控行为的抑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縮写符号第18-19页
前言第19-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64页
    1 黑色素概述第20-24页
        1.1 黑色素的来源第20-21页
            1.1.1 动物产生的黑色素第20页
            1.1.2 植物产生的黑色素第20-21页
            1.1.3 真菌产生的黑色素第21页
            1.1.4 细菌产生的黑色素第21页
        1.2 黑色素的分类第21页
        1.3 黑色素的结构分析第21-22页
        1.4 黑色素的功能第22-23页
        1.5 黑色素的应用第23-24页
            1.5.1 医药领域第23-24页
            1.5.2 化妆品领域第24页
            1.5.3 生物电子领域第24页
            1.5.4 农业领域第24页
            1.5.5 工业领域第24页
    2 群体感应概述第24-38页
        2.1 群体感应系统第24-32页
            2.1.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25-29页
            2.1.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29-30页
            2.1.3 细菌种间通讯的群体感应系统第30-32页
        2.2 群体感应系统的干扰策略与技术第32-38页
            2.2.1 以AHL信号分子为靶标第32-36页
            2.2.2 以AI-2信号分子为靶标第36-37页
            2.2.3 研究最新进展第37-38页
    3 细菌生物膜概述第38-48页
        3.1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第38-40页
        3.2 细菌生物膜的人工发生装置第40-43页
            3.2.1 试管法第40页
            3.2.2 微孔板法第40-41页
            3.2.3 置片法第41页
            3.2.4 平板膜片法第41页
            3.2.5 管路法第41-42页
            3.2.6 流室法(Flow cell)第42页
            3.2.7 旋碟法(Rotating disk reactor,RDR)第42-43页
        3.3 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技术第43-46页
            3.3.1 平板菌落计数法第43页
            3.3.2 染色法第43页
            3.3.3 电子显微镜第43-44页
            3.3.4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第44-45页
            3.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第45-46页
        3.4 细菌生物膜的群体感应系统第46-48页
    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48-50页
        4.1 目的意义第48-49页
        4.2 主要内容第49-50页
            4.2.1 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纯化及鉴定第49页
            4.2.2 黑木耳黑色素对群体感应抑制效应的研究第49页
            4.2.3 黑木耳黑色素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与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研究第49页
            4.2.4 黑木耳黑色素清除体外自由基的研究第49-50页
    5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4页
第二章 黑木耳黑色素超声波辅助提取纯化及鉴定第64-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1.1 材料第64-65页
            1.1.1 实验材料第64页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4-65页
            1.1.3 主要试剂第65页
        1.2 实验方法第65-67页
            1.2.1 黑木耳黑色素提取与纯化流程第65-66页
            1.2.2 黑木耳黑色素的粗品提取第66页
            1.2.3 黑木耳黑色素的纯化第66页
            1.2.4 黑木耳黑色素的鉴定第66-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2.1 木耳子实体中黑色素提取得率第67页
        2.2 黑木耳黑色素的溶解性第67页
        2.3 黑木耳黑色素的紫外图谱特征第67-69页
        2.4 黑木耳黑色素的傅立叶红外图谱特征第69页
        2.5 黑木耳黑色素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第69-70页
        2.6 黑木耳黑色素的元素分析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2页
    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三章 黑木耳黑色素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第76-9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1.1 材料第77-78页
            1.1.1 实验材料第77页
            1.1.2 供试菌株及其特性第77页
            1.1.3 主要培养基第77页
            1.1.4 主要试剂及溶液第77页
            1.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7-78页
        1.2 实验方法第78-79页
            1.2.1 样品处理第78页
            1.2.2 报告菌平板法定性检测QSI及抑菌实验第78页
            1.2.3 紫色杆菌素提取法定量检测QSI及抑菌实验第78页
            1.2.4 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浮游实验第78-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3页
        2.1 黑木耳黑色素QSI定性检测第79-81页
        2.2 黑木耳黑色素QSI定量检测第81-82页
            2.2.1 黑木耳黑色素抑菌检测第81页
            2.2.2 黑木耳黑色素对紫色杆菌素产生的抑制作用第81-82页
        2.3 黑木耳黑色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及浮游能力的影响第82-83页
            2.3.1 黑木耳黑色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第82-83页
            2.3.2 黑木耳黑色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的抑制作用第83页
    3 讨论第83-85页
    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第四章 黑木耳黑色素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及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90-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6页
        1.1 材料第91-92页
            1.1.1 实验材料第91页
            1.1.2 主要培养基第91页
            1.1.3 供试菌株第91页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91-92页
            1.1.5 主要试剂第92页
        1.2 实验方法第92-96页
            1.2.1 样品处理第92页
            1.2.2 黑木耳黑色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92-94页
            1.2.3 黑木耳黑色素对已形成的生物膜的影响第94-95页
            1.2.4 黑木耳黑色素结合防腐剂对E.coli K-12、P.aeruginosa PAO1和P.fluorescens P-3生物膜的影响第95-96页
            1.2.5 数据分析第9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6-108页
        2.1 黑木耳黑色素对供试菌生长的影响第96-97页
        2.2 黑木耳黑色素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定性检测)第97-98页
            2.2.1 光学显微镜观察第97页
            2.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97-98页
        2.3 黑木耳黑色素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定量检测)第98-99页
            2.3.1 CBD板法第98-99页
            2.3.2 菌落计数法第99页
        2.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黑木耳黑色素对P.aeruginosa PAO1和P.fluorescensP-3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99-101页
        2.5 黑木耳黑色素对P.aeruginosa PAO1和P.fluorescens P-3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定量检测)第101页
        2.6 黑木耳黑色素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101-106页
            2.6.1 光学显微镜观察第101-102页
            2.6.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102-104页
            2.6.3 微孔板法第104-105页
            2.6.4 菌落计数法第105-106页
        2.7 黑木耳黑色素与防腐剂联用对最低生物膜消除浓度的影响第106-108页
    3 讨论第108-110页
    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第五章 黑木耳黑色素对体外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第116-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8页
        1.1 材料第116-117页
            1.1.1 黑木耳黑色素纯品第116页
            1.1.2 主要试剂第116-117页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17页
        1.2 实验方法第117-118页
            1.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第117页
            1.2.2 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第117页
            1.2.3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第117-118页
            1.2.4 数据分析第1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8-120页
        2.1 黑木耳黑色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118页
        2.2 黑木耳黑色素的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第118-120页
        2.3 黑木耳黑色素的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第120页
    3 讨论第120-122页
    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全文结论第126-128页
论文创新点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原理性实验研究
下一篇:乡村权威与村庄整合--基于晋西南某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