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页 |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 2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分析及其理论依据 | 第20-31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 2.1.1 中等收入 | 第20页 |
| 2.1.2 中等收入家庭 | 第20页 |
| 2.1.3 住房保障 | 第20-22页 |
| 2.1.4 住房支付能力 | 第22页 |
| 2.2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5页 |
| 2.2.1 中等收入家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23页 |
| 2.2.2 中等收入家庭的内部分化 | 第23-24页 |
| 2.2.3 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负担 | 第24页 |
| 2.2.4 现行住房政策的不足 | 第24-25页 |
| 2.3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25-30页 |
| 2.3.1 收入分配理论 | 第25-26页 |
| 2.3.2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26-28页 |
| 2.3.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8-29页 |
| 2.3.4 住房过滤理论与梯度消费理论 | 第29-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方法 | 第31-40页 |
| 3.1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思路与原则 | 第31-32页 |
| 3.2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方法与步骤 | 第32-37页 |
| 3.2.1 住房支付能力衡量指标的选取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3.2.2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 3.2.3 保障收入线涉及到的相对家庭数量 | 第36-37页 |
| 3.2.4 保障收入线涉及到的绝对家庭数量 | 第37页 |
| 3.3 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测方法 | 第37-39页 |
| 3.3.1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其预测方法 | 第37-38页 |
| 3.3.2 平均住房价格及其预测方法 | 第38-39页 |
| 3.3.3 城镇人口规模及其预测方法 | 第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河北省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趋势分析 | 第40-56页 |
| 4.1 中等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及平均住房价格的趋势分析 | 第40-47页 |
| 4.1.1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预测 | 第40-41页 |
| 4.1.2 中等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的预测 | 第41-44页 |
| 4.1.3 平均住房价格的趋势预测 | 第44-47页 |
| 4.2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预测 | 第47-53页 |
| 4.2.1 相关因素值的确定 | 第47-48页 |
| 4.2.2 2010—2020年保障收入线的预测 | 第48-50页 |
| 4.2.3 2010—2020年保障收入线影响的相对家庭数量测算 | 第50-53页 |
| 4.3 住房保障收入线影响的绝对家庭数量预测 | 第53-55页 |
| 4.3.1 河北省城镇家庭户数的预测 | 第53-54页 |
| 4.3.2 保障收入线影响的绝对家庭数量 | 第54-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5.2 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 5.2.1 加快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法制化进程 | 第57页 |
| 5.2.2 提高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 | 第57页 |
| 5.2.3 控制住房价格上涨速度 | 第57-58页 |
| 5.2.4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第58页 |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
| 后记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