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2-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镓固定点容器 | 第18-2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高纯物质 | 第18-20页 |
2.2.1 高纯金属镓 | 第18-19页 |
2.2.2 高纯保护气 | 第19-20页 |
2.3 容器设计 | 第20-21页 |
2.3.1 聚四氟坩埚的设计 | 第20页 |
2.3.2 容器外壳的设计 | 第20-21页 |
2.3.3 容器的密封设计 | 第21页 |
2.4 容器灌注 | 第21-24页 |
2.4.1 部件清洗 | 第21-22页 |
2.4.2 容器灌注组装 | 第22-24页 |
第3章 新型镓熔点炉 | 第24-28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镓熔点炉的设计 | 第24-26页 |
3.2.1 熔点炉主体 | 第24-25页 |
3.2.2 控制系统 | 第25-26页 |
3.3 温场测试 | 第26-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镓熔点的复现性研究 | 第28-34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实验准备 | 第28页 |
4.3 测量系统 | 第28-30页 |
4.3.1 硬件系统 | 第28-29页 |
4.3.2 软件系统 | 第29-30页 |
4.4 复现性测试 | 第30-32页 |
4.5 国内外对比 | 第32-33页 |
4.5.1 与国家老基准装置比较 | 第32页 |
4.5.2 与国外固定点装置比较 | 第32-33页 |
4.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镓熔点的稳定性研究 | 第34-44页 |
5.1 引言 | 第34页 |
5.2 不同导热介质对镓熔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5.3 不同外部传热条件对镓熔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5.4 不同复现方法对镓熔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5.5 杂质对镓熔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4页 |
5.5.1 开口容器的设计 | 第38-39页 |
5.5.2 开口容器的灌注 | 第39页 |
5.5.3 开口容器的性能 | 第39-40页 |
5.5.4 掺杂实验 | 第40-44页 |
第6章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第44-48页 |
6.1 引言 | 第44页 |
6.2 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6.3 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第45页 |
6.3.1 复现性u_1 | 第45页 |
6.3.2 温度计自热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2 | 第45页 |
6.4 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第45-47页 |
6.4.1 由样品中微量杂质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3 | 第45-46页 |
6.4.2 由静压修正量不准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4 | 第46页 |
6.4.3 由气压偏离大气压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4 | 第46页 |
6.4.4 热传导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5 | 第46页 |
6.4.5 电测设备不确定度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6 | 第46页 |
6.4.6 由标准电阻温度波动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7 | 第46页 |
6.4.7 由水三相点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9 | 第46页 |
6.4.8 固定点温坪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_8 | 第46-47页 |
6.5 不确定度总表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主要工作 | 第48页 |
工作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