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2.2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 | 第13-16页 |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13-14页 |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14-15页 |
2.2.3 预期收入差异论 | 第15-16页 |
2.2.4 戴尔·乔根森的动态二元论 | 第16页 |
2.3 我国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 | 第16-20页 |
2.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理论综述 | 第17-20页 |
3.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影响 | 第20-32页 |
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0-25页 |
3.1.1 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加大 | 第21-22页 |
3.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 | 第22-23页 |
3.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 | 第23页 |
3.1.4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走向“刘易斯转折点” | 第23-24页 |
3.1.5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 第24-25页 |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25页 |
3.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不良后果 | 第25-27页 |
3.3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 第27-32页 |
3.3.1 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限制 | 第28页 |
3.3.2 现行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 第29-30页 |
3.3.4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 第30页 |
3.3.5 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0-32页 |
4. 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32-43页 |
4.1 突破制度因素的制约 | 第32-34页 |
4.1.1 改革户籍制度 | 第32-33页 |
4.1.2 调整土地制度 | 第33页 |
4.1.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4.2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剩余劳动力素质 | 第34-35页 |
4.3 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 | 第35-40页 |
4.3.1 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 第35-36页 |
4.3.2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 第36-37页 |
4.3.3 加快小城镇建设 | 第37页 |
4.3.4 推进城市化 | 第37-40页 |
4.3.5 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 | 第40页 |
4.4 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力度 | 第40-43页 |
4.4.1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 第40-41页 |
4.4.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1页 |
4.4.3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第41-42页 |
4.4.4 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