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A1_4SiC_4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A1_4SiC_4材料的性能 | 第9-14页 |
1.3.1 物理性能 | 第9-11页 |
1.3.2 抗水化性能 | 第11页 |
1.3.3 抗氧化性能 | 第11-14页 |
1.4 A1_4SiC_4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1.4.1 固相反应烧结法(SSR) | 第14页 |
1.4.2 化学气相沉积/固相反应烧结法(CVD/SSR) | 第14-15页 |
1.4.3 电弧焊法(Arc welding) | 第15页 |
1.4.4 激光熔蚀法(Laser Fusion) | 第15-16页 |
1.4.5 脉冲电流烧结法(PECS) | 第16页 |
1.4.6 渗透法(Infiltration) | 第16-17页 |
1.4.7 热压烧结法(Hot-pressing Sintering) | 第17页 |
1.4.8 机械合金化法(MA) | 第17-18页 |
1.5 A1_4SiC_4材料的应用 | 第18-22页 |
1.5.1 提高C/C 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 | 第18-19页 |
1.5.2 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 第19页 |
1.5.3 制备AlN-SiC纳米复合粉体 | 第19-20页 |
1.5.4 含碳耐火材料的自修复 | 第20-22页 |
1.6 耐火材料与熔融钢铁的反应 | 第22-25页 |
1.6.1 耐火材料与钢水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1.6.2 耐火材料与钢水反应的机理 | 第23-24页 |
1.6.3 熔融钢铁对耐火材料的润湿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6-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6-29页 |
2.1.1 焦宝石 | 第26-27页 |
2.1.2 金属铝粉 | 第27页 |
2.1.3 活性炭粉 | 第27-28页 |
2.1.4 分散剂和结合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设备和条件 | 第29-31页 |
2.2.1 烧成设备 | 第29-30页 |
2.2.2 分析设备 | 第30-31页 |
2.2.3 其它设备和条件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31-33页 |
第三章 A1_4SiC_4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 第33-42页 |
3.1 A1_4SiC_4粉体的合成 | 第33-39页 |
3.1.1 原料配比对粉体物相的影响 | 第34-37页 |
3.1.2 合成温度对粉体物相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合成粉体的显微结构 | 第38-39页 |
3.2 A1_4SiC_4试样的制备 | 第39-41页 |
3.2.1 烧结后试样的物相组成 | 第40页 |
3.2.2 烧结后试样的显微形貌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A1_4SiC_4材料的性能测试 | 第42-51页 |
4.1 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 | 第42-45页 |
4.1.1 测试方法 | 第42-44页 |
4.1.2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第44页 |
4.1.3 常温耐压强度 | 第44-45页 |
4.2 抗水化性能 | 第45-47页 |
4.2.1 实验原理和过程 | 第45-46页 |
4.2.2 合成粉体的抗水化 | 第46-47页 |
4.3 抗氧化性能 | 第47-50页 |
4.3.1 重量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4.3.2 热量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氧化后的物相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A1_4SiC_4材料与钢水的作用 | 第51-56页 |
5.1 实验过程 | 第51页 |
5.2 钢水对A1_4SiC_4材料的侵蚀 | 第51-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