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DW的变式物料成本还原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变式物料成本还原的需求分析 | 第15-25页 |
2.1 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 | 第15页 |
2.2 ERP成本管理模块 | 第15-16页 |
2.3 变式物料 | 第16-18页 |
2.3.1 变式物料概念 | 第16-17页 |
2.3.2 变式物料编码示例 | 第17-18页 |
2.4 成本还原 | 第18-19页 |
2.4.1 成本还原 | 第18-19页 |
2.4.2 基于变式物料的成本还原 | 第19页 |
2.5 SAP的成本管理模块 | 第19-23页 |
2.5.1 SAP成本管理模块概述 | 第19-20页 |
2.5.2 标准成本 | 第20-22页 |
2.5.3 实际成本 | 第22页 |
2.5.4 成本还原与SAP成本管理模块 | 第22-23页 |
2.6 企业价值链重构需求 | 第23-24页 |
2.6.1 价值链的概念 | 第23页 |
2.6.2 纵向价值链 | 第23页 |
2.6.3 横向价值链 | 第23-24页 |
2.6.4 成本还原与价值链重构 | 第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面向成本还原的数据仓库构建 | 第25-39页 |
3.1 数据仓库 | 第25-30页 |
3.1.1 数据仓库起源和发展 | 第25-28页 |
3.1.2 数据仓库的概念 | 第28页 |
3.1.3 数据仓库架构及管理功能 | 第28-29页 |
3.1.4 SAP BW商务智能 | 第29-30页 |
3.2 OLAP在线分析系统 | 第30-31页 |
3.3 EDW企业级数据仓库 | 第31-35页 |
3.3.1 数据抽取层 | 第33页 |
3.3.2 数据合并层 | 第33-34页 |
3.3.3 数据输出层 | 第34-35页 |
3.4 SAP BW相关对象介绍 | 第35-38页 |
3.4.1 InfoObject | 第36页 |
3.4.2 DSO(ODS) | 第36-37页 |
3.4.3 InfoCube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EDW的成本还原系统设计 | 第39-59页 |
4.1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第39页 |
4.2 总体架构设计 | 第39-48页 |
4.2.1 功能架构设计 | 第40-43页 |
4.2.2 技术架构 | 第43-45页 |
4.2.3 集成架构 | 第45-47页 |
4.2.4 物理架构 | 第47-48页 |
4.3 功能设计 | 第48-54页 |
4.3.1 EDW层子系统 | 第48-50页 |
4.3.2 应用分析子系统 | 第50-51页 |
4.3.3 信息展示子系统 | 第51-54页 |
4.4 成本还原流程设计 | 第54-56页 |
4.4.1 成本还原顺序流程 | 第54-55页 |
4.4.2 成本还原流程 | 第55-56页 |
4.5 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 | 第56-59页 |
4.5.1 应用安全 | 第56-57页 |
4.5.2 网络安全 | 第57页 |
4.5.3 主机安全 | 第57页 |
4.5.4 审计安全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基于EDW的成本还原系统实现 | 第59-73页 |
5.1 总体架构的实现 | 第59-61页 |
5.1.1 系统架构 | 第59页 |
5.1.2 主机架构 | 第59-60页 |
5.1.3 技术架构 | 第60-61页 |
5.1.4 物理架构 | 第61页 |
5.2 功能实现 | 第61-65页 |
5.2.1 EDW层子系统 | 第61-64页 |
5.2.2 应用分析子系统 | 第64页 |
5.2.3 信息展示子系统 | 第64-65页 |
5.3 成本还原实现 | 第65-69页 |
5.3.1 成本还原顺序 | 第65-66页 |
5.3.2 成本还原 | 第66-68页 |
5.3.3 核心代码介绍 | 第68-69页 |
5.4 安全性与可靠性实现 | 第69-73页 |
5.4.1 应用安全 | 第69-70页 |
5.4.2 网络安全 | 第70-71页 |
5.4.3 主机安全 | 第71-72页 |
5.4.4 审计安全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73页 |
6.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