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茨的环境正义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0.3.2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0.3.3 个案研究法 | 第14页 |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温茨与环境正义 | 第16-22页 |
1.1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背景 | 第16-19页 |
1.1.1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 第16-18页 |
1.1.2 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1.2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提出 | 第19-22页 |
1.2.1 正义的由来 | 第19-20页 |
1.2.2 温茨环境正义的几种情况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逻辑起点 | 第22-27页 |
2.1 环境资源的稀缺与正当 | 第22-23页 |
2.1.1 正义出现在稀缺之时 | 第22页 |
2.1.2 人类的获取往往是不公正的 | 第22-23页 |
2.2 “公地悲剧”的发生 | 第23-25页 |
2.2.1 资源稀缺导致争夺悲剧 | 第23-24页 |
2.2.2 “公地悲剧”的假设 | 第24页 |
2.2.3 “公地悲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环境正义协议的达成 | 第25-27页 |
2.3.1 环境正义问题的依赖条件 | 第25-26页 |
2.3.2 制度安排的必要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温茨的环境利益分配正义论 | 第27-32页 |
3.1 分配正义:环境正义的实质 | 第27页 |
3.2 罗尔斯分配正义对温茨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1 “无知之幕”下的环境正义论 | 第28页 |
3.2.2 “最大值最小值”原则对环境正义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温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 第29页 |
3.3 利害分担的正义 | 第29-32页 |
3.3.1 德性理论:穷人与富人的分配正义 | 第29-30页 |
3.3.2 代际正义: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分配正义 | 第30-31页 |
3.3.3 功利主义: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配正义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温茨同心圆理论:环境正义的实践途径 | 第32-40页 |
4.1 同心圆理论的来源 | 第32-35页 |
4.1.1 人类中心主义 | 第32页 |
4.1.2 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 第32-33页 |
4.1.3 生态中心整体论与大地伦理的渊源 | 第33-34页 |
4.1.4 温茨的肯定回答 | 第34-35页 |
4.2 同心圆理论 | 第35-37页 |
4.2.1 同心圆理论的定义 | 第35-36页 |
4.2.2 同心圆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6-37页 |
4.3 同心圆理论的应用 | 第37-40页 |
4.3.1 第三世界的平等权利 | 第37-38页 |
4.3.2 消极人权和动物权利 | 第38-39页 |
4.3.3 环境种族主义问题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基本评价 | 第40-43页 |
5.1 对温茨分配正义的质疑 | 第40页 |
5.2 温茨环境正义理论的困境 | 第40-41页 |
5.2.1 预知合作原理尚未被普遍接受 | 第40-41页 |
5.2.2 无法消除个体责任的极端化 | 第41页 |
5.2.3 并未做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 第41页 |
5.3 温茨环境正义论向新事实挑战 | 第41-43页 |
5.3.1 建立绿色环保组织 | 第41-42页 |
5.3.2 走出传统伦理学的困境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对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3-49页 |
6.1 当代中国的理念:环境教育 | 第43-45页 |
6.1.1 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 第43页 |
6.1.2 环境正义的主体之责 | 第43-45页 |
6.2 环境利害的分配正义:环境安全 | 第45-46页 |
6.2.1 对“环境安全”的认识 | 第45-46页 |
6.2.2 代际正义中的环境不安全行为及对策 | 第46页 |
6.3 社会秩序中的正义:环境制度 | 第46-49页 |
6.3.1 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 第47-48页 |
6.3.2 遵循经济规律与环境规律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