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快速高效充电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1.2 独立光伏储能系统概况 | 第10-11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钒电池简介 | 第11-15页 |
1.2.1 钒电池特点 | 第12页 |
1.2.2 钒电池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3 钒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钒电池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钒电池充电机理分析 | 第18-27页 |
2.1 钒电池工作原理及特性 | 第18-20页 |
2.1.1 钒电池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1.2 钒电池充放电特性 | 第19-20页 |
2.2 极化效应及其对充放电过程的影响 | 第20-23页 |
2.2.1 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 第20-22页 |
2.2.2 极化效应对钒电池充电过程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去极化的解决办法和原则 | 第22-23页 |
2.3 快速高效充电原理 | 第23-26页 |
2.3.1 蓄电池最佳可接受充电电流曲线 | 第23-24页 |
2.3.2 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定律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 钒电池快速高效充电方法的研究 | 第27-40页 |
3.1 充电方法分类 | 第27-29页 |
3.1.1 常规充电方法 | 第27-28页 |
3.1.2 快速充电方法 | 第28-29页 |
3.1.3 智能充电方法 | 第29页 |
3.2 钒电池快速高效充电方法 | 第29-36页 |
3.2.1 实验用钒电池充电装置 | 第30-32页 |
3.2.2 恒电流与变电流充电实验 | 第32-33页 |
3.2.3 钒电池的新型充电方法 | 第33页 |
3.2.4 恒流充电最佳电流密度确定实验 | 第33-34页 |
3.2.5 变电流间歇充电参数确定实验 | 第34-35页 |
3.2.6 浮充充电模式的选择实验 | 第35-36页 |
3.3 完整的快速高效充电方法 | 第36页 |
3.4 新型快速充电法与阶段充电法对比实验 | 第36-38页 |
3.5 荷电状态与电解液流量对 VRB 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4 钒电池建模及其充放电特性 | 第40-51页 |
4.1 钒电池模型分类 | 第40-45页 |
4.1.1 交流阻抗模型 | 第40-41页 |
4.1.2 含支路电流的三阶模型 | 第41-42页 |
4.1.3 系统等效损耗模型 | 第42-45页 |
4.2 钒电池建模及测试 | 第45-49页 |
4.2.1 钒电池 Matlab 建模 | 第45-48页 |
4.2.2 钒电池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48-49页 |
4.3 小结 | 第49-51页 |
5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建模 | 第51-72页 |
5.1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简介与容量设计 | 第51-53页 |
5.2 光伏模型与特性 | 第53-56页 |
5.2.1 光伏模块数学模型 | 第53-55页 |
5.2.2 光伏模块建模及其输出特性 | 第55-56页 |
5.2.3 影响光伏模块输出特性的因素 | 第56页 |
5.3 光伏模块最大功率跟踪与实现 | 第56-62页 |
5.3.1 常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 第57-60页 |
5.3.2 最大功率跟踪与升压转换的实现 | 第60-61页 |
5.3.3 最大功率跟踪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4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中双向充放电控制器建模 | 第62-67页 |
5.4.1 双向充放电控制器设计 | 第62-65页 |
5.4.2 双向充放电控制器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5 储能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5.5.1 光照强度变化储能系统仿真 | 第68-69页 |
5.5.2 负载变化储能系统仿真 | 第69-71页 |
5.6 小结 | 第71-7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