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钒电池快速充电方法及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建模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快速高效充电的必要性第10页
        1.1.2 独立光伏储能系统概况第10-11页
        1.1.3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钒电池简介第11-15页
        1.2.1 钒电池特点第12页
        1.2.2 钒电池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2-15页
    1.3 钒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4 钒电池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钒电池充电机理分析第18-27页
    2.1 钒电池工作原理及特性第18-20页
        2.1.1 钒电池工作原理第18-19页
        2.1.2 钒电池充放电特性第19-20页
    2.2 极化效应及其对充放电过程的影响第20-23页
        2.2.1 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分类第20-22页
        2.2.2 极化效应对钒电池充电过程的影响第22页
        2.2.3 去极化的解决办法和原则第22-23页
    2.3 快速高效充电原理第23-26页
        2.3.1 蓄电池最佳可接受充电电流曲线第23-24页
        2.3.2 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定律第24-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3 钒电池快速高效充电方法的研究第27-40页
    3.1 充电方法分类第27-29页
        3.1.1 常规充电方法第27-28页
        3.1.2 快速充电方法第28-29页
        3.1.3 智能充电方法第29页
    3.2 钒电池快速高效充电方法第29-36页
        3.2.1 实验用钒电池充电装置第30-32页
        3.2.2 恒电流与变电流充电实验第32-33页
        3.2.3 钒电池的新型充电方法第33页
        3.2.4 恒流充电最佳电流密度确定实验第33-34页
        3.2.5 变电流间歇充电参数确定实验第34-35页
        3.2.6 浮充充电模式的选择实验第35-36页
    3.3 完整的快速高效充电方法第36页
    3.4 新型快速充电法与阶段充电法对比实验第36-38页
    3.5 荷电状态与电解液流量对 VRB 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3.6 小结第39-40页
4 钒电池建模及其充放电特性第40-51页
    4.1 钒电池模型分类第40-45页
        4.1.1 交流阻抗模型第40-41页
        4.1.2 含支路电流的三阶模型第41-42页
        4.1.3 系统等效损耗模型第42-45页
    4.2 钒电池建模及测试第45-49页
        4.2.1 钒电池 Matlab 建模第45-48页
        4.2.2 钒电池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第48-49页
    4.3 小结第49-51页
5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建模第51-72页
    5.1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简介与容量设计第51-53页
    5.2 光伏模型与特性第53-56页
        5.2.1 光伏模块数学模型第53-55页
        5.2.2 光伏模块建模及其输出特性第55-56页
        5.2.3 影响光伏模块输出特性的因素第56页
    5.3 光伏模块最大功率跟踪与实现第56-62页
        5.3.1 常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第57-60页
        5.3.2 最大功率跟踪与升压转换的实现第60-61页
        5.3.3 最大功率跟踪仿真与结果分析第61-62页
    5.4 钒电池光伏储能系统中双向充放电控制器建模第62-67页
        5.4.1 双向充放电控制器设计第62-65页
        5.4.2 双向充放电控制器仿真与结果分析第65-67页
    5.5 储能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第67-71页
        5.5.1 光照强度变化储能系统仿真第68-69页
        5.5.2 负载变化储能系统仿真第69-71页
    5.6 小结第71-7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6.1 总结第72-73页
    6.2 未来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衰老程度的测量及相关宏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研究
下一篇: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