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本文目的 | 第9-10页 |
1.3 本文内容 | 第10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miRNA基础 | 第11-19页 |
2.1 miRNA产生原理 | 第11-13页 |
2.2 miRNA作用机制与功能 | 第13-14页 |
2.3 miRNA识别的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2.4 miRBase数据库 | 第15-16页 |
2.5 miRNA家族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6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一种有效的miRNA聚类方法 | 第19-29页 |
3.1 特征抽取 | 第19-21页 |
3.2 特征降维 | 第21-24页 |
3.2.1 潜在语义分析 | 第21-23页 |
3.2.2 局部线性嵌入 | 第23页 |
3.2.3 等距特征映射 | 第23-24页 |
3.3 聚类算法和结果评估 | 第24-28页 |
3.3.1 距离函数 | 第25-26页 |
3.3.2 K均值聚类 | 第26-27页 |
3.3.3 聚类度量指标 | 第27-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及结果 | 第29-45页 |
4.1 数据集 | 第29-30页 |
4.2 miRBase16植物家族上的距离选择 | 第30-31页 |
4.3 miRBase16植物家族上的种子区域加权 | 第31-32页 |
4.4 miRBase16上的特征降维 | 第32-34页 |
4.5 发现miRBasel7中的新成员、家族 | 第34-37页 |
4.6 预测未知miRNA的家族归属 | 第37-38页 |
4.7 小结 | 第38-4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