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文献回顾 | 第16-27页 |
实验一 MPTP 诱导的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猴的制备 | 第27-34页 |
1 材料 | 第27页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7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2 方法 | 第27-29页 |
2.1 行为学评分 | 第27-28页 |
2.2 MPTP 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猴的建立 | 第28页 |
2.3 MPTP 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猴的评估 | 第28页 |
2.4 组织学观察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31页 |
3.1 MPTP 注射前后 Kurlan Scale 量表评分 | 第29-30页 |
3.2 MPTP 注射前后 APO 诱发旋转行为 | 第30页 |
3.3 组织学结果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4页 |
实验二 微电极引导的偏侧帕金森病猴脑深部电极植入 | 第34-41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36页 |
2.1 恒河猴 STN 的 MRI 定位 | 第35页 |
2.2 恒河猴 STN 的电生理定位 | 第35-36页 |
2.3 恒河猴脑深部电极的植入 | 第36页 |
2.4 术后影像学复查电极位置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39页 |
3.1 恒河猴 STN 影像学结果 | 第36-38页 |
3.2 恒河猴 STN 电生理定位结果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实验三 STN-DBS 对 APO 诱发偏侧帕金森病猴旋转的影响 | 第41-49页 |
1 材料 | 第4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2.1 不同干预措施下(130Hz 刺激、30Hz 刺激、肌注阿朴吗啡)偏侧帕金森病猴 Kurlan Scale 量表评分 | 第41页 |
2.2 不同电刺激频率(130Hz、30Hz)对 APO 诱发旋转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APO 对不同刺激频率(130Hz、30Hz)电刺激下模型猴的影响 | 第42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47页 |
3.1 不同干预措施 Kurlan Scale 量表评分 | 第42-43页 |
3.2 不同电刺激频率(130Hz、30Hz)对 APO 诱发旋转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 APO 对不同刺激频率(130Hz、30Hz)下模型猴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3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