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造山过程中有关岩浆作用与成矿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1 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 第11-12页 |
1.1.2 造山过程中的成矿作用 | 第12-13页 |
1.1.3 与造山作用相关的矿床类型概述 | 第13-14页 |
1.2 柴北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页 |
1.6 论文中的测试分析方法及精度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20-45页 |
2.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21页 |
2.2 各构造单元及其盖层物质组成 | 第21-31页 |
2.2.1 超高压变质带物质组成 | 第22-26页 |
2.2.2 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 | 第26-28页 |
2.2.3 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物质组成 | 第28-30页 |
2.2.4 盖层物质组成 | 第30-31页 |
2.3 柴北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特点 | 第31-35页 |
2.3.1 滩间山群火山岩 | 第32页 |
2.3.2 岛弧花岗岩 | 第32-33页 |
2.3.3 同碰撞花岗岩 | 第33-34页 |
2.3.4 后碰撞花岗岩 | 第34-35页 |
2.4 柴北缘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特点 | 第35-45页 |
2.4.1 样品描述 | 第35-36页 |
2.4.2 锆石定年结果 | 第36-41页 |
2.4.3 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地层)的变质改造作用 | 第41-45页 |
第3章 柴北缘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 | 第45-70页 |
3.1 绿梁山玄武安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3页 |
3.1.1 绿梁山地区地质 | 第46-47页 |
3.1.2 样品描述 | 第47-48页 |
3.1.3 分析结果 | 第48-52页 |
3.1.4 结论及讨论 | 第52-53页 |
3.2 柴达木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62页 |
3.2.1 样品描述 | 第54页 |
3.2.2 定年结果及Hf同位素特征 | 第54-60页 |
3.2.3 柴达木山岩体原岩性质及成因 | 第60-62页 |
3.3 铁石观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68页 |
3.3.1 样品描述 | 第62-64页 |
3.3.2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 | 第64-66页 |
3.3.3 锆石定年分析结果 | 第66-68页 |
3.3.4 铁石观岩体成因讨论 | 第68页 |
3.4 柴北缘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对造山作用的指示意义 | 第68-70页 |
第4章 柴北缘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70-72页 |
第5章 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72-80页 |
5.1 落凤坡铬铁矿矿床 | 第73-74页 |
5.1.1 矿床概述 | 第73页 |
5.1.2 成矿年代学 | 第73-74页 |
5.2 双口山Pb-Zn矿床 | 第74-75页 |
5.2.1 矿床概述 | 第74-75页 |
5.2.2 成矿年代学 | 第75页 |
5.3 绿梁山Cu-Au矿床 | 第75-78页 |
5.3.1 矿床概述 | 第75-77页 |
5.3.2 成矿年代学 | 第77-78页 |
5.4 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80-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84-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