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地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表达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4-20页 |
1.1 缘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对象界定 | 第16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山地、度假酒店与地域性概念 | 第20-31页 |
2.1 关于山地 | 第20-22页 |
2.2 关于度假酒店 | 第22-24页 |
2.2.1 度假酒店的特征及分类 | 第22-24页 |
2.2.2 度假酒店在中国 | 第24页 |
2.3 关于地域文化 | 第24-27页 |
2.3.1 建筑地域性概念及特征 | 第24-25页 |
2.3.2 地域文化概念及构成因素 | 第25-27页 |
2.4 山地度假酒店与地域文化关联何在?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山与酒店的对话 | 第31-56页 |
3.1 地形与酒店:对话一 | 第31-37页 |
3.1.1 建筑的接地形式 | 第31-35页 |
3.1.2 建筑的“缘地”形态 | 第35-37页 |
3.2 气候与酒店:对话二 | 第37-42页 |
3.2.1 布局的气候表征 | 第37-39页 |
3.2.2 界面的气候表征 | 第39-40页 |
3.2.3 空间的气候表征 | 第40-42页 |
3.3 水体与酒店:对话三 | 第42-48页 |
3.3.1 因“水”而生的建筑布局 | 第43-45页 |
3.3.2 依山面水的酒店“过渡空间”营造 | 第45-48页 |
3.4 山与地域生态技术:对话四 | 第48-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地域文化与山地酒店的互动 | 第56-72页 |
4.1 地方文化——酒店的灵魂 | 第56-60页 |
4.1.1 文化消费下的度假酒店 | 第56-57页 |
4.1.2 用“地方文化”诉说酒店“故事” | 第57-60页 |
4.2 传统元素——酒店的面孔 | 第60-66页 |
4.2.1 符号情结 | 第61-62页 |
4.2.2 材质魅力 | 第62-64页 |
4.2.3 色彩基调 | 第64-66页 |
4.3 古典风格——借酒店来诠释与复习 | 第66-70页 |
4.3.1 传统下的改造 | 第66-68页 |
4.3.2 风格的复兴 | 第68-69页 |
4.3.3 “解剖”与“重构”56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贵州嘉瑞禾度假酒店——我的参与及思考 | 第72-82页 |
5.1 背景 | 第72-73页 |
5.2 业主需求 | 第73-75页 |
5.3 建筑师的创作分析 | 第75-80页 |
5.3.1 山谷间的“风雨桥”——记忆的延续 | 第75-76页 |
5.3.2 木构与石材——传统的盛情演绎 | 第76-77页 |
5.3.3 屋顶——第五立面的关注 | 第77-79页 |
5.3.4 广场——民俗风情的再诠释 | 第79-80页 |
5.4 思考及启示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9-9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