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微型汽车海外制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微型汽车 | 第19页 |
2.1.2 海外制造 | 第19页 |
2.1.3 生产运作模式 | 第19-20页 |
2.2 制造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理论 | 第20-22页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第21页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22页 |
2.3 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 | 第22-23页 |
2.3.1 企业国际化阶段模型 | 第22-23页 |
2.3.2 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汽车企业海外制造运作的基本框架 | 第24-33页 |
3.1 运作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1.1 新兴市场驱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 | 第24页 |
3.1.2 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高度一体化的产业 | 第24-25页 |
3.1.3 第三方独立汽车研发机构的出现 | 第25页 |
3.2 运作系统战略决策 | 第25-26页 |
3.3 运作系统设计管理 | 第26-27页 |
3.3.1 产品开发管理 | 第26-27页 |
3.3.2 厂房设施和机器系统购建管理 | 第27页 |
3.4 运行管理 | 第27-31页 |
3.4.1 生产过程的计划 | 第27-28页 |
3.4.2 生产过程的组织 | 第28页 |
3.4.3 生产过程的控制 | 第28-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中国微车海外制造运作模式案例分析 | 第33-38页 |
4.1 上汽通用五菱(SGMW)——要素集成输出模式 | 第33-34页 |
4.1.1 产品输出 | 第33-34页 |
4.1.2 业务模式输出 | 第34页 |
4.1.3 团队输出 | 第34页 |
4.2 奇瑞汽车——全散件组装模式 | 第34-36页 |
4.2.1 资金投入少,风险低,进入市场快 | 第34-35页 |
4.2.2 依托本土汽车制造企业 | 第35页 |
4.2.3 充分利用东道国优惠政策 | 第35页 |
4.2.4 CKD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4.3 江铃汽车——依托经贸合作区构建全产业链模式 | 第36-37页 |
4.3.1 设立汽车产业经贸合作区 | 第36页 |
4.3.2 招商引入零部件供应商 | 第36页 |
4.3.3 建立海外制造保障体系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SGMW微车海外制造运作模式案例分析—以印度项目为例 | 第38-47页 |
5.1 海外制造产品选择 | 第38页 |
5.2 品牌国际化与生产本土化的结合 | 第38页 |
5.3 引入SGMW低成本模式 | 第38-40页 |
5.4 高效的团队 | 第40页 |
5.5 优秀的文化 | 第40页 |
5.6 GMI“冲压”项目运作分析 | 第40-46页 |
5.6.1 总体情况 | 第41页 |
5.6.2 项目运作特点 | 第41-42页 |
5.6.3 海外项目与国内项目运作的差异 | 第42-43页 |
5.6.4 经济效益 | 第43页 |
5.6.5 GMI“冲压”项目运作的基本经验 | 第43-46页 |
5.6.6 运作模式的推广价值 | 第4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微型车海外制造运作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6.1 产品策略 | 第47页 |
6.2 高度本土化的施行策略 | 第47-48页 |
6.3 海外团队建设策略 | 第48-49页 |
6.4 成本控制策略 | 第49-50页 |
6.4.1 加强平台管理,实现规模效益 | 第49页 |
6.4.2 贯彻行业最佳实践,降低总体运营成本 | 第49-50页 |
6.4.3 促进销量增长,降低结构化成本 | 第50页 |
6.5 跨文化管理策略 | 第50-5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