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清单 | 第10-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调查法 | 第18页 |
1.4.2 个案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1.4.3 参与观察法 | 第18-19页 |
1.4.4 访谈分析法 | 第19页 |
1.5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5.1 参与式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1.5.2 台湾参与式设计的实践历程 | 第23-24页 |
1.5.3 大陆建筑及社区营造类的参与式设计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台湾参与式设计典型案例全过程与总体评价 | 第29-52页 |
2.1 宜兰演艺厅——适合普通民众的观演空间 | 第29-33页 |
2.1.1 项目特点 | 第29-30页 |
2.1.2 参与设计过程 | 第30-32页 |
2.1.3 总体评价 | 第32-33页 |
2.2 西宝小学——师生与设计师共同打造的校园 | 第33-38页 |
2.2.1 项目特点 | 第33页 |
2.2.2 参与设计过程 | 第33-37页 |
2.2.3 总体评价 | 第37-38页 |
2.3 台东车站改造设计——符合民众愿景的车站 | 第38-42页 |
2.3.1 项目特点 | 第38页 |
2.3.2 参与设计过程 | 第38-42页 |
2.3.3 总体评价 | 第42页 |
2.4 萧如松艺术园区周边环境美化设计——社区营造 | 第42-47页 |
2.4.1 项目特点 | 第42-43页 |
2.4.2 参与设计过程 | 第43-46页 |
2.4.3 总体评价 | 第46-47页 |
2.5 参与式设计总体操作过程 | 第47-51页 |
2.5.1 操作过程中各方关系 | 第47-48页 |
2.5.2 操作过程 | 第48-50页 |
2.5.3 民众参与的方法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参与式设计中的工作坊研究 | 第52-86页 |
3.1 两个社区营造的案例 | 第52-77页 |
3.1.1 相关概念 | 第52-53页 |
3.1.2 林荫大道——人行环境改善计划 | 第53-67页 |
3.1.3 生态双和示范社区——打造花园城市 | 第67-76页 |
3.1.4 两个案例的总结 | 第76-77页 |
3.2 工作坊的探讨 | 第77-84页 |
3.2.1 对工作坊的理解 | 第77-79页 |
3.2.2 工作坊的形式 | 第79-80页 |
3.2.3 工作坊的准备工作 | 第80-82页 |
3.2.4 设计团队的操作过程 | 第82-8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4章 台湾经验的启示和大陆开展参与式设计的建议 | 第86-111页 |
4.1 启示一:参与式设计与地方感塑造的关系 | 第86-101页 |
4.1.1 地方感 | 第86-87页 |
4.1.2 地方感塑造 | 第87-100页 |
4.1.3 小结 | 第100-101页 |
4.2 启示二:参与能力的培养 | 第101-107页 |
4.2.1 参与推广课程——针对一般民众 | 第101-102页 |
4.2.2 社区规划师——针对相关专业人士 | 第102-106页 |
4.2.3 小结 | 第106-107页 |
4.3 对大陆开展参与式设计的建议 | 第107-110页 |
4.3.1 参与式设计的课题选择 | 第107-108页 |
4.3.2 技术人员的团队建立 | 第108页 |
4.3.3 设计师参与能力的培养 | 第108-109页 |
4.3.4 民众的参与能力的培养——基础义务教育 | 第109页 |
4.3.5 参与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109-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1-115页 |
一 参与式设计的评价 | 第111页 |
二 参与式设计的意义 | 第111-112页 |
三 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四 不足 | 第113页 |
五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 | 第118-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件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