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国内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1.4 本文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2章 电流互感器的变化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 第18-27页 |
2.1 电子式互感器的主要构成 | 第19-21页 |
2.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压部分 | 第19-20页 |
2.1.2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低压部分 | 第20-21页 |
2.2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常规电流互感器的比较 | 第21-23页 |
2.2.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常规电流互感器性能比较 | 第21-23页 |
2.2.2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常规电流互感器额定值的比较 | 第23页 |
2.3 对线路差动影响 | 第23-25页 |
2.3.1 对差动保护的判据影响 | 第23-24页 |
2.3.2 对差动算法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对二次回路设计的影响 | 第25页 |
2.3.4 对差动保护数据同步的影响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合并单元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 第27-33页 |
3.1 合并单元(MU)的介绍 | 第27-28页 |
3.2 9-1和9-2数据传输协议 | 第28-30页 |
3.3 对线路差动保护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1 对数据同步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采样传输协议不同对线路差动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线路光纤差动保护的数据同步 | 第33-47页 |
4.1 概述 | 第33-34页 |
4.2 常规变电站中差动保护两侧数据同步的方法 | 第34-38页 |
4.2.1 数据通道对称的同步法 | 第34-36页 |
4.2.2 参考相量数据同步法 | 第36-37页 |
4.2.3 GPS的数据同步法 | 第37-38页 |
4.3 智能变电站中差动保护两侧数据同步的方法 | 第38-46页 |
4.3.1 GPS数据同步法 | 第39-40页 |
4.3.2 基于9-1协议的插值同步法 | 第40-42页 |
4.3.3 基于9-2协议的插值同步法 | 第42-44页 |
4.3.4 拉格朗日插值误差分析 | 第44-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智能变电站中光纤差动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 第47-59页 |
5.1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的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5.2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整体结构的设计 | 第48-49页 |
5.3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硬件模块设计 | 第49-58页 |
5.3.1 主处理器的CPU选型 | 第49-50页 |
5.3.2 光纤通信板 | 第50-53页 |
5.3.3 过程层接口板设计 | 第53-54页 |
5.3.4 电源板和开入开出板 | 第54-57页 |
5.3.5 GOOSE输入输出信息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的软件设计 | 第59-84页 |
6.1 软件编程语言的选用 | 第59-60页 |
6.2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60-67页 |
6.2.1 程序模块的分类 | 第60-61页 |
6.2.2 光纤差动保护装置功能参数的设计 | 第61-67页 |
6.3 各模块程序软件的设计 | 第67-83页 |
6.3.1 调度程序的设计 | 第67-69页 |
6.3.2 初始化模块 | 第69-70页 |
6.3.3 重采样处理模块 | 第70-71页 |
6.3.4 采样值同步计算模块 | 第71-75页 |
6.3.5 光纤差动保护模块的设计 | 第75-76页 |
6.3.6 距离保护模块的设计 | 第76-78页 |
6.3.7 四段零序方向过流保护模块的设计 | 第78-79页 |
6.3.8 重合闸功能模块设计 | 第79-81页 |
6.3.9 后加速功能模块设计 | 第81页 |
6.3.10 相继速动功能模块设计 | 第81-83页 |
6.3.11 其他功能模块设计 | 第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7章 测试与实验 | 第84-90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1页 |
8.1 总结 | 第90页 |
8.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奉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