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涵 | 第19页 |
2.2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容及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容 | 第19-20页 |
2.2.2 城市社区自治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居民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23页 |
2.3.1 居民参与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2 居民参与的特点 | 第22-23页 |
2.4 社区自治与居民参与的关联 | 第23-25页 |
2.5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5-26页 |
2.6 公民治理理论 | 第26-29页 |
2.6.1 公民治理理论的原则 | 第26-27页 |
2.6.2 公民治理与居民参与 | 第27-29页 |
3 怀化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基本情况 | 第29-38页 |
3.1 怀化市社区自治的发展 | 第29-30页 |
3.1.1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下“单位制”的转变 | 第29页 |
3.1.2 转变后的居委会 | 第29-30页 |
3.2 怀化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现状 | 第30-32页 |
3.2.1 怀化市鹤城区的情况概况 | 第30-31页 |
3.2.2 调查对象 | 第31页 |
3.2.3 调查实施 | 第31-32页 |
3.3 调查分析 | 第32-38页 |
3.3.1 居民参与的参与意愿调查 | 第32-35页 |
3.3.2 居民参与的参与程度调查 | 第35-36页 |
3.3.3 居民参与的参与渠道调查 | 第36-38页 |
4 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原因 | 第38-43页 |
4.1 居民参与的主观因素 | 第38-39页 |
4.1.1 原有的“单位意识” | 第38页 |
4.1.2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 第38-39页 |
4.1.3 居民的个体因素差别 | 第39页 |
4.2 居民参与的客观因素 | 第39-41页 |
4.2.1 居民居住模式的差异化 | 第39-40页 |
4.2.2 社区治理模式的行政化 | 第40页 |
4.2.3 居民参与渠道的单一化 | 第40-41页 |
4.3 社区自治的体制因素 | 第41-43页 |
4.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1页 |
4.3.2 社区资源投入体制缺陷 | 第41页 |
4.3.3 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4.3.4 政府职能的错位 | 第42-43页 |
5 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对策 | 第43-50页 |
5.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43-44页 |
5.1.1 体制改革 | 第43页 |
5.1.2 居委会的正确职能 | 第43-44页 |
5.2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 第44-46页 |
5.2.1 增强社区意识 | 第44-45页 |
5.2.2 居民利益社区化 | 第45页 |
5.2.3 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 第45-46页 |
5.3 改善社区居民参与内容与方式 | 第46-47页 |
5.3.1 社区文化参与 | 第46页 |
5.3.2 社区经济参与 | 第46-47页 |
5.3.3 社区政治参与 | 第47页 |
5.4 加强社区自治的法律制度 | 第47-50页 |
5.4.1 完善社区自治的法律建设 | 第47-48页 |
5.4.2 增强社区自治的制度建设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