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1.2.2 专家访谈法 | 第13-14页 |
1.2.3 德尔菲法 | 第14页 |
1.2.4 数理统计法 | 第14页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1.3.1 城镇居民的概念 | 第14-15页 |
1.3.2 终身运动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3 指标的概念 | 第16页 |
1.3.4 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5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和内涵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3 研究切入点和创新 | 第23-25页 |
第3章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 第25-35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3.1.1 社会学——功能论 | 第25页 |
3.1.2 管理学——系统原理 | 第25-26页 |
3.1.3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 第26页 |
3.2 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3.3 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3.3.1 理论性和全面性原则 | 第27-28页 |
3.3.2 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页 |
3.3.3 目标性与长期性原则 | 第28页 |
3.3.4 层次性与均衡性原则 | 第28-29页 |
3.4 框架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3.4.1 目标指向 | 第29页 |
3.4.2 “投入——产出”模型 | 第29-30页 |
3.4.3 “管理保障(投入)——双层效益(产出)”模型 | 第30-31页 |
3.5 检验工具 | 第31-35页 |
3.5.1 因子分析的作用 | 第31页 |
3.5.2 因子分析的模型和主要参数 | 第31-32页 |
3.5.3 因子分析的解析 | 第32-35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5-37页 |
4.1 问卷的设计 | 第35页 |
4.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采集 | 第35-37页 |
第5章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7-56页 |
5.1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指标的经验性初选 | 第37-38页 |
5.2 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与筛选 | 第38-44页 |
5.3 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 第44-49页 |
5.3.1 信度检验 | 第44-46页 |
5.3.2 效度检验 | 第46页 |
5.3.3 问卷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第46-47页 |
5.3.4 因子分析的过程 | 第47-49页 |
5.4 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确立 | 第49-52页 |
5.5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综合应用方法 | 第52-56页 |
5.5.1 指标说明及算法 | 第52-54页 |
5.5.2 数据标准化与检验 | 第54-55页 |
5.5.3 综合得分算法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1.1 城镇居民终身运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的建立依据 | 第56页 |
6.1.2 主客观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页 |
6.1.3 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监测 | 第57页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完善 | 第57页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实施评价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