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2 轴承滚道光整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2.1 传统轴承滚道光整加工 | 第14-17页 |
| 1.2.2 轴承滚道精加工技术发展 | 第17-18页 |
| 1.3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3.1 表面特性研究 | 第18页 |
| 1.3.2 机械作用影响 | 第18-19页 |
| 1.3.3 脉冲电化学加工研究 | 第19-20页 |
| 1.3.4 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基础 | 第23-35页 |
| 2.1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原理 | 第23-24页 |
| 2.2 电极电位及电极反应顺序 | 第24-28页 |
| 2.2.1 电极电位 | 第24-26页 |
| 2.2.2 电极反应顺序 | 第26-28页 |
| 2.3 极化和钝化 | 第28-33页 |
| 2.3.1 电极极化 | 第28-30页 |
| 2.3.2 金属钝化 | 第30-31页 |
| 2.3.3 金属阳极极化曲线 | 第31-33页 |
| 2.4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表面整平机理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间隙处流场模拟 | 第35-49页 |
| 3.1 间隙形状确定 | 第35-38页 |
| 3.1.1 阴极加工面形状 | 第35-37页 |
| 3.1.2 电解液流动方式 | 第37-38页 |
| 3.2 间隙流场仿真模拟 | 第38-47页 |
| 3.2.1 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 3.2.2 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40-41页 |
| 3.2.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台研制 | 第49-57页 |
| 4.1 试验台整体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 4.2 工件和阴极定位 | 第50-52页 |
| 4.2.1 阴极定位 | 第50-51页 |
| 4.2.2 工件定位 | 第51-52页 |
| 4.3 电解液循环 | 第52-54页 |
| 4.3.1 电解液过滤 | 第52-53页 |
| 4.3.2 电解液选择 | 第53-54页 |
| 4.4 磨具加压 | 第54-55页 |
| 4.5 试验台及参数 | 第55-5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轴承滚道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试验研究 | 第57-75页 |
| 5.1 正交试验 | 第58-61页 |
| 5.1.1 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5.1.2 残余应力测量 | 第59-61页 |
| 5.2 单因素试验 | 第61-68页 |
| 5.2.1 加工间隙影响规律 | 第61-62页 |
| 5.2.2 工件转速影响规律 | 第62-64页 |
| 5.2.3 加工时间影响规律 | 第64-66页 |
| 5.2.4 磨具粒度影响规律 | 第66-68页 |
| 5.3 加工表面分析 | 第68-74页 |
| 5.3.1 微观形貌观察 | 第69-72页 |
| 5.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72-7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