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国外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从污染源头治理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 第18页 |
·从科技创新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 第18页 |
·从生态工业园区构建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 第18-19页 |
·从资源产品循环利用的供应链研究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 第19页 |
·从政府推动视角发展循环经济 | 第19页 |
·对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简评 | 第19-20页 |
·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39页 |
·循环经济概念 | 第20-22页 |
·循环经济本质属性 | 第22-23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3-24页 |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24-25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 第25-26页 |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划分 | 第26-32页 |
·循环经济的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 | 第35-37页 |
·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简评 | 第37-39页 |
3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 | 第39-55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 第39-44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构建 | 第39-43页 |
·循环经济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 | 第43-44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 第44-50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渊源 | 第44-48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 | 第48-49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 第49-50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分类 | 第50页 |
·国际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3页 |
·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 第53-55页 |
4 海南国际旅游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 第55-75页 |
·海南岛经济社会发展沿革回顾 | 第55-58页 |
·海南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 第58-63页 |
·海南岛区域环境与地理经济 | 第58-59页 |
·海南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 第59-63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63-66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思路 | 第66-67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创新模式设计——双元复合共生系统模式 | 第67-70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创新模式的特征 | 第70-71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的价值分析 | 第71-72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发展新旧模式比较 | 第72-75页 |
5 海南国际旅游岛循环经济新模式的运行保障体系建设 | 第75-87页 |
·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循环经济模式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 第75-77页 |
·国际旅游岛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75-76页 |
·战略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 第76页 |
·政府业绩考核体系与科学发展观关系 | 第76-77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规划体系建设 | 第77-78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法制保障体系建设 | 第78-80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产业发展体系建设 | 第80-81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指标评价体系建设 | 第81-84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科技和配套制度支撑体系建设 | 第84-85页 |
·海南岛循环经济模式培训体系建设 | 第85-87页 |
6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7-89页 |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