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18页 |
Abstract | 第18-20页 |
缩略表(Abrreviation) | 第21-2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2-47页 |
1.1 中国水稻种植和氮素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22-29页 |
1.1.1 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 第22-25页 |
1.1.2 无机(氮)肥的利用现状 | 第25-27页 |
1.1.3 有机(氮)肥的利用现状 | 第27-29页 |
1.2 稻田氮素的去向及其环境响应 | 第29-40页 |
1.2.1 NH_3挥发损失 | 第30-31页 |
1.2.2 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 | 第31-35页 |
1.2.3 淋溶和径流损失 | 第35-36页 |
1.2.4 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 | 第36-40页 |
1.2.5 氮素的植物输出 | 第40页 |
1.3 填闲作物及其生态功能 | 第40-4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立项背景 | 第42-4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4-4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7-71页 |
2.1 大田长期定位试验 | 第47-51页 |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47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47-51页 |
2.2 室内盆栽和~(15)N微区试验 | 第51-58页 |
2.2.1 培育紫云英和水稻秧苗 | 第51-53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53-58页 |
2.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58-67页 |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58页 |
2.3.2 土壤样品的测定 | 第58-63页 |
2.3.3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63-64页 |
2.3.4 N_2O样品原位收集与测定 | 第64-65页 |
2.3.5 NH_3挥发气体样品原位收集与测定 | 第65-66页 |
2.3.6 田面水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66-67页 |
2.3.7 测定15N丰度 | 第67页 |
2.4 计算公式 | 第67-70页 |
2.4.1 N_2O排放相关的计算公式 | 第67-68页 |
2.4.2 土壤NH_3挥发相关的计算公式 | 第68-69页 |
2.4.3 氮素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 第69页 |
2.4.4 氨氧化古菌基因AOA amo A拷贝数与DNA浓度的换算公式 | 第69页 |
2.4.5 其他计算公式 | 第69-70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3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 第71-80页 |
3.1 前言 | 第71-7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3.2.1 NH_3挥发速率 | 第72-73页 |
3.2.2 NH_3挥发累积量和挥发系数 | 第73-74页 |
3.2.3 表面水p H值动态特征及其对NH_3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74页 |
3.2.4 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动态特征及其对NH_3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5 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及其与NH_3累积挥发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75-76页 |
3.3 讨论 | 第76-79页 |
3.4 结论 | 第79-80页 |
4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80-89页 |
4.1 前言 | 第80-8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4.2.1 N_2O排放通量 | 第81-82页 |
4.2.2 N_2O累积排放总量和排放系数 | 第82-83页 |
4.2.3 N_2O增温潜势(GWP)及其温室气体强度(GHGI)分析 | 第83页 |
4.2.4 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数量 | 第83-84页 |
4.2.5 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84-85页 |
4.3 讨论 | 第85-88页 |
4.4 结论 | 第88-89页 |
5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土壤无机氮形态转化的动态影响 | 第89-100页 |
5.1 前言 | 第89-9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6页 |
5.2.1 土壤总氮和无机氮总含量动态特征 | 第90-91页 |
5.2.2 土壤NO_(3)和NH~(4+)含量的动态特征 | 第91-92页 |
5.2.3 外源氮素对土壤总氮、NO_(3-)和NH~(4+)的贡献率 | 第92-93页 |
5.2.4 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群落结构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93-94页 |
5.2.5 水稻各生育期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基因(AOA amo A)q PCR扩增 | 第94-95页 |
5.2.6 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基因(AOA amo A)丰度动态特征 | 第95-96页 |
5.3 讨论 | 第96-98页 |
5.4 结论 | 第98-100页 |
6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土壤有机氮形态转化的动态影响 | 第100-111页 |
6.1 前言 | 第100-10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8页 |
6.2.1 酸解氮和非酸解氮占总氮比例的动态特征 | 第101-102页 |
6.2.2 各形态有机氮含量的动态特征 | 第102-103页 |
6.2.3 外源氮素对各形态有机氮的贡献率 | 第103-104页 |
6.2.4 紫云英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2.5 残留~(15)NU在土壤有机氮各组份中的转化及其相互关系 | 第105-108页 |
6.3 讨论 | 第108-110页 |
6.4 结论 | 第110-111页 |
7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氮素生物和非生物固定的动态影响 | 第111-118页 |
7.1 前言 | 第111-11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6页 |
7.2.1 固定态铵含量动态特征 | 第112-113页 |
7.2.2 外源氮素的土壤矿物晶格固定率 | 第113-114页 |
7.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动态特征 | 第114-116页 |
7.3 讨论 | 第116-117页 |
7.4 结论 | 第117-118页 |
8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 第118-129页 |
8.1 前言 | 第118-119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6页 |
8.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 第119-120页 |
8.2.2 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 | 第120-121页 |
8.2.3 水稻各生育期氮素来源 | 第121-123页 |
8.2.4 不同来源氮素在成熟期水稻地上部中的分配 | 第123-124页 |
8.2.5 水稻植株对外源氮的利用率 | 第124-126页 |
8.2.6 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126页 |
8.3 讨论 | 第126-128页 |
8.4 结论 | 第128-129页 |
9 种植填闲作物紫云英对土壤残留氮吸收利用及其形态转化与归趋的影响 | 第129-140页 |
9.1 前言 | 第129-130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7页 |
9.2.1 种植紫云英对土壤残留氮输出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9.2.2 种植紫云英对土壤无机氮库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9.2.3 种植紫云英对土壤有机氮库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9.2.4 种植紫云英对土壤氮素生物和非生物固定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9.3 讨论 | 第137-139页 |
9.4 结论 | 第139-140页 |
10 填闲作物紫云英还田对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 第140-152页 |
10.1 前言 | 第140-141页 |
10.2 结果分析 | 第141-149页 |
10.2.1 紫云英替代尿素对稻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141-146页 |
10.2.2 紫云英替代尿素对土壤化学性质的长期影响 | 第146-148页 |
10.2.3 紫云英替代尿素对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长期影响 | 第148-149页 |
10.3 讨论 | 第149-151页 |
10.4 结论 | 第151-152页 |
11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11.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52-154页 |
11.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4页 |
11.3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情况 | 第194-197页 |
(一)课 题 | 第194页 |
(二)论 文 | 第194-196页 |
(ⅰ)发表期刊论文 | 第194-195页 |
(ⅱ)国内外会议论文(摘要) | 第195-196页 |
(ⅲ)审稿论文 | 第196页 |
(三)专 著 | 第196页 |
(四)奖 励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