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紫松阶下部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演化研究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7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3页 |
1.2.1 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3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 第26页 |
1.2.4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2.5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3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1.4 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35页 |
1.5 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史演化 | 第37-52页 |
2.1 概述 | 第37-3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38-41页 |
2.2.1 元古界 | 第38-39页 |
2.2.2 古生界 | 第39-40页 |
2.2.3 中生界 | 第40页 |
2.2.4 新生界 | 第40-41页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第41-42页 |
2.3.1 概述 | 第41页 |
2.3.2 岩浆侵入活动 | 第41页 |
2.3.3 岩浆喷出活动 | 第41-42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42-46页 |
2.4.1 概述 | 第42-43页 |
2.4.2 区域断裂 | 第43-45页 |
2.4.3 区域褶皱 | 第45-46页 |
2.5 区域古地理演化 | 第46-52页 |
2.5.1 加里东期古地理演化 | 第46-47页 |
2.5.2 海西期古地理演化 | 第47-48页 |
2.5.3 印支期古地理演化 | 第48-50页 |
2.5.4 燕山期古地理演化 | 第50页 |
2.5.5 喜马拉雅期古地理演化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地层对比研究 | 第52-96页 |
3.1 概述 | 第52-55页 |
3.2 典型剖面特征 | 第55-79页 |
3.2.1 开阔台地相区典型剖面 | 第55-67页 |
3.2.2 生物礁相区典型剖面 | 第67-68页 |
3.2.3 局限台地相区典型剖面 | 第68-73页 |
3.2.4 台地边缘斜坡相典型剖面 | 第73-75页 |
3.2.5 台沟相典型剖面 | 第75-79页 |
3.3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79-96页 |
3.3.1 地层划分对比 | 第79-85页 |
3.3.2 本文划分方案 | 第85-94页 |
3.3.3 地层穿时性讨论 | 第94-96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 第96-127页 |
4.1 微相分析 | 第96-105页 |
4.1.1 微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第96-98页 |
4.1.2 岩相及微相分析 | 第98-105页 |
4.2 沉积地球化学分析 | 第105-117页 |
4.2.1 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105-107页 |
4.2.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 第107页 |
4.2.3 分析结果 | 第107-115页 |
4.2.4 环境意义 | 第115-117页 |
4.3 沉积相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演变 | 第117-125页 |
4.3.1 沉积相带时空分布 | 第118-120页 |
4.3.2 沉积模式 | 第120-125页 |
4.3.2.1 汤耙沟期沉积模式 | 第121页 |
4.3.2.2 万寿山期沉积模式 | 第121-122页 |
4.3.2.3 大塘期-摆佐期沉积模式 | 第122-123页 |
4.3.2.4 威宁期沉积模式 | 第123-124页 |
4.3.2.5 马平期沉积模式 | 第124-125页 |
4.4 沉积环境演变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层序地层识别及其时空格架分析 | 第127-155页 |
5.1 层序界面的类型及识别 | 第128-131页 |
5.1.1 Ⅰ型层序界面及其标志 | 第128-129页 |
5.1.2 Ⅱ型层序界面 | 第129-131页 |
5.2 层序地层特征 | 第131-141页 |
5.2.1 连陆台地层序地层特征 | 第131-133页 |
5.2.2 台内滩层序地层特征 | 第133-135页 |
5.2.3 台沟层序地层划分 | 第135-138页 |
5.2.4 生物礁相层序地层划分 | 第138-141页 |
5.3 海平面变化研究 | 第141-142页 |
5.4 层序地层对比 | 第142-146页 |
5.5 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46-155页 |
5.5.1 汤耙沟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46-147页 |
5.5.2 万寿山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47-148页 |
5.5.3 大塘-摆佐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48-151页 |
5.5.4 威宁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51-152页 |
5.5.5 马平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52-155页 |
第六章 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 | 第155-172页 |
6.1 古地理图编制 | 第155-157页 |
6.1.1 编图思路及方法选择 | 第155-156页 |
6.1.2 层序-古地理图编图方法及内容 | 第156-157页 |
6.2 古地理特征 | 第157页 |
6.3 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岩相古地理 | 第157-169页 |
6.3.1 汤耙沟期岩相古地理 | 第157-160页 |
6.3.2 万寿山期岩相古地理 | 第160-162页 |
6.3.3 大塘期-摆佐期岩相古地理 | 第162-165页 |
6.3.4 威宁期岩相古地理 | 第165-168页 |
6.3.5 马平期岩相古地理 | 第168-169页 |
6.4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演化 | 第169-17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 第172-175页 |
7.1 结论 | 第172-173页 |
7.2 存在的问题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附录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