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公众责任险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及公众责任险相关概念 | 第19-27页 |
2.1 公众聚集场所及其火灾风险 | 第19-22页 |
2.1.1 公众聚集场所概念 | 第19页 |
2.1.2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定义 | 第19-21页 |
2.1.3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害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 第22-24页 |
2.3 公众责任险相关概念及地位 | 第24-26页 |
2.3.1 火灾公众责任险的定义、功能和责任范围 | 第24-25页 |
2.3.3 公众责任险在保险中的地位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火灾公众责任险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 第27-37页 |
3.1 火灾公众责任险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3.1.1 公众责任险费率厘定数学原理 | 第27-28页 |
3.1.2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第28-30页 |
3.1.3 逆向选择理论 | 第30-31页 |
3.2 火灾公众责任险风险管理模式 | 第31-36页 |
3.2.1 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32页 |
3.2.2 公众责任险在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 | 第32-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熵权模糊数学的公众聚集场所责任险费率浮动模型 | 第37-53页 |
4.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第37-40页 |
4.2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6页 |
4.2.1 建筑火灾风险度 | 第40-41页 |
4.2.2 火灾风险指标体系鱼刺模型 | 第41-42页 |
4.2.3 火灾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第42-43页 |
4.2.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3-46页 |
4.3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46-49页 |
4.3.1 改进的AHP法求权重 | 第46-47页 |
4.3.2 概率测度P_s的计算 | 第47-48页 |
4.3.3 影响测度C_s的计算 | 第48页 |
4.3.4 火灾风险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4.3.5 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49页 |
4.4 公众责任险费率浮动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4.1 基准费率浮动因子 | 第49-50页 |
4.4.2 公众责任险基准费率的细化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于事件树的公众聚集场所人员预期伤亡风险评估 | 第53-65页 |
5.1 事件树分析法的简介 | 第53-54页 |
5.2 基于事件树的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场景划分 | 第54-58页 |
5.2.1 公众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 | 第54-56页 |
5.2.2 火灾场景的确定 | 第56-57页 |
5.2.3 各场景发生概率 | 第57-58页 |
5.3 单室火灾场景下可能导致的伤亡人数 | 第58-61页 |
5.3.1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断条件 | 第58页 |
5.3.2 ASET的确定 | 第58-59页 |
5.3.3 RSET的确定 | 第59-61页 |
5.3.4 可能伤亡人数的确定 | 第61页 |
5.4 火灾公众责任险承保方案设计 | 第61-64页 |
5.4.1 人员伤亡程度的确定 | 第62-63页 |
5.4.2 公众责任险累计赔偿限额的确定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65-77页 |
6.1 某大型购物商场简介 | 第65页 |
6.2 商场火灾危险等级的确定 | 第65-69页 |
6.2.1 改进AHP法求权重 | 第65-66页 |
6.2.2 商场概率测度P_s的计算 | 第66-67页 |
6.2.3 商场影响测度C_s的计算 | 第67-68页 |
6.2.4 商场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68-69页 |
6.3 该大型购物商场火灾预期伤亡人数的确定 | 第69-75页 |
6.3.1 商场火灾场景及概率的确定 | 第69-70页 |
6.3.2 FDS模拟单室场景下火灾发展情况 | 第70-74页 |
6.3.3 单室场景下预期伤亡人数 | 第74-75页 |
6.4 该大型购物商场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承保方案 | 第75-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77-78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