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服务于占补平衡的肥城市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日标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7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7-20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第17页
    2.2 自然条件第17-18页
        2.2.1 地形地貌第17-18页
        2.2.2 气候第18页
        2.2.3 土壤第18页
        2.2.4 水资源第18页
    2.3 社会经济条件第18页
    2.4 土地利用现状第18-20页
3 研究区耕地占补平衡现状分析第20-31页
    3.1 相关概念内涵第20-22页
        3.1.1 农用地分等第20-21页
        3.1.2 耕地占补平衡第21页
        3.1.3 耕地后备资源第21页
        3.1.4 耕地等别折算第21-22页
    3.2 现状耕地数量、质量分析第22-25页
        3.2.1 数量与空间分布第22-23页
        3.2.2 质量分布第23-24页
        3.2.3 数量与质量分布特点第24-25页
    3.3 “十二五”期间建设占用及补充耕地数量分析第25-26页
        3.3.1“十二五”期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分析第25页
        3.3.2 “十二五”期间开发补充耕地数量分析第25-26页
    3.4 研究区2015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质量分析第26页
        3.4.1 数量分布第26页
        3.4.2 质量分布第26页
    3.5 2015年开发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分析第26-28页
        3.5.1 2015年竣工验收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分析第27-28页
    3.6 耕地占用、补充耕地等别折算第28-29页
        3.6.1 耕地占用数量预测第28页
        3.6.2 耕地等别折算第28页
        3.6.3 2015年耕地占用、补充等别折算第28-29页
    3.7 耕地占用补充现状评价第29-31页
        3.7.1 耕地占用补充数量、质量现状第29-30页
        3.7.2 耕地占用补充质量变化分析第30-31页
4 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第31-37页
    4.1 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第31-33页
        4.1.1 总量与结构第31页
        4.1.2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第31-32页
        4.1.3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第32-33页
    4.2 主要后备资源类型的开发限制因素分析第33-34页
        4.2.1 可开垦其它草地第33-34页
        4.2.2 可开垦内陆滩涂第34页
        4.2.3 可开垦裸地第34页
        4.2.4 可复垦采矿用地第34页
    4.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第34-37页
        4.3.1 质量潜力分析第34-36页
        4.3.2 数量潜力分析第36-37页
5 耕地及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第37-42页
    5.1 耕地占补平衡可持续年限第37页
    5.2 耕地利用、占补及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5.2.1 耕地利用方面第37-38页
        5.2.2 耕地占补平衡方面第38页
        5.2.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方面第38-39页
    5.3 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39-42页
        5.3.1 政策措施第39-40页
        5.3.2 技术手段第40-41页
        5.3.3 开发时序第41-42页
6 结论第42-43页
    6.1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ZnO/Al2O3催化加氢制备手性氨基醇的研究
下一篇: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油藏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