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太赫兹技术 | 第13-17页 |
1.1.1 太赫兹波简介 | 第13-14页 |
1.1.2 太赫兹波的研究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3 太赫兹波的特性 | 第16-17页 |
1.2 矢量光场 | 第17-22页 |
1.2.1 光场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2 矢量光场的产生方法 | 第18-21页 |
1.2.3 矢量光场的聚焦特性 | 第21-22页 |
1.3 古依相移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太赫兹波的产生与探测 | 第25-37页 |
2.1 太赫兹波的产生 | 第25-32页 |
2.1.1 光电导天线 | 第25-26页 |
2.1.2 光整流方法 | 第26页 |
2.1.3 空气等离子体方法 | 第26-32页 |
2.2 常见的太赫兹波探测方法 | 第32-35页 |
2.2.1 非相干探测 | 第32-33页 |
2.2.2 相干探测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太赫兹波古依相移研究的前沿发展 | 第37-43页 |
3.1 前沿发展介绍 | 第37-42页 |
3.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太赫兹波纵向偏振分量的古依相移研究 | 第43-60页 |
4.1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43-44页 |
4.1.1 径向偏振太赫兹波的产生 | 第43页 |
4.1.2 太赫兹横向电场分量与纵向电场分量的探测 | 第43页 |
4.1.3 测量方案 | 第43-44页 |
4.2 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44-47页 |
4.2.1 实验光路 | 第44-45页 |
4.2.2 关键光学元件及其他参数的选择 | 第45-47页 |
4.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47-55页 |
4.3.1 找到最优的太赫兹纵向分量时域信号 | 第47-50页 |
4.3.2 ±4 mm范围内时域波形的采集 | 第50-51页 |
4.3.3 太赫兹横向分量与太赫兹纵向分量的能量分布 | 第51-55页 |
4.4 理论模拟 | 第55-56页 |
4.5 结论 | 第56-58页 |
4.6 实验补充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60-61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 第67-69页 |
结束语及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