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产生背景 | 第10-11页 |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13-26页 |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分类 | 第13-24页 |
| ·能力谱法 | 第13-16页 |
| ·位移影响系数法 | 第16-18页 |
| ·适应谱分析法 | 第18-19页 |
| ·Q 模型方法 | 第19-21页 |
| ·N_2 方法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加载方式 | 第26-30页 |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加载方式 | 第26-29页 |
| ·倒三角分布模式 | 第26页 |
| ·均匀分布模式 | 第26-27页 |
| ·抛物线分布模式 | 第27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侧向分布模式 | 第27-28页 |
| ·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加载模式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原理和剪力墙计算模型 | 第30-38页 |
| ·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原理 | 第30-34页 |
| ·框架-剪力墙抗震组合 | 第30页 |
| ·框架-剪力墙的组合工作体系 | 第30-32页 |
| ·框架-剪力墙的位移模式 | 第32-34页 |
| ·框架-剪力墙的计算模型分析 | 第34-37页 |
| ·框架-剪力墙计算模型假定 | 第34-35页 |
| ·框架-剪力墙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等效框架模型的改进和算例分析 | 第38-53页 |
| ·剪力墙等效框架单元模型原理 | 第38-40页 |
| ·墙板单元模型 | 第38页 |
| ·等效梁模型 | 第38-39页 |
| ·三垂直杆元模型 | 第39页 |
| ·多垂直杆元模型 | 第39-40页 |
| ·剪力墙等效框架单元模型的改进及算例分析 | 第40-51页 |
| ·剪力墙等效框架单元模型 | 第40-41页 |
| ·框架单元模型的改进 | 第41-45页 |
| ·框架模型塑性铰属性 | 第45页 |
| ·算例分析 | 第45-51页 |
| ·改进模型及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相关问题讨论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