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1章 涉检信访制度的演进及功能 | 第12-18页 |
1.1 涉检信访制度的演化脉络 | 第12-14页 |
1.1.1 涉检信访制度的形成期(1951-1980) | 第12-13页 |
1.1.2 涉检信访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期(1980-2004) | 第13页 |
1.1.3 涉检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完善期(2005 年至今) | 第13页 |
1.1.4 检讨 | 第13-14页 |
1.2 涉检信访制度的功能设定 | 第14-18页 |
1.2.1 涉检信访的民意表达功能 | 第15页 |
1.2.2 涉检信访的司法监督功能 | 第15-16页 |
1.2.3 涉检信访的稳定社会秩序功能 | 第16-18页 |
第2章 涉检信访制度运行的现状及问题——以F省为例 | 第18-26页 |
2.1 涉检信访的运行现状 | 第18-22页 |
2.1.1 信访量逐年上升,群众趋向通过上访反映诉求 | 第18-19页 |
2.1.2 涉检信访量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 第19-20页 |
2.1.3 信访内容复杂多样,多为申诉类信访 | 第20-22页 |
2.1.4 信访人员年龄集中在 49-70 岁间,学历普遍偏低 | 第22页 |
2.2 当前涉检信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 第22-26页 |
2.2.1 越级上访问题突出,上下级受理信访呈“倒三角”状态 | 第22-24页 |
2.2.2 处理效果不佳,重信重访问题突出 | 第24-25页 |
2.2.3 情绪信访问题突出,处理难度大 | 第25-26页 |
第3章 原因分析:涉检信访制度运行困境的影响因素 | 第26-32页 |
3.1 立法因素:涉检信访制度运作问题的法律根源 | 第26-28页 |
3.1.1 涉检信访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 | 第26-27页 |
3.1.2 涉检信访机关缺乏独立性 | 第27页 |
3.1.3 涉检信访机关缺乏责任机制约束 | 第27-28页 |
3.1.4 涉检信访缺乏救济制度 | 第28页 |
3.2 机关因素:信访机关的违法、违规行为 | 第28-29页 |
3.2.1 信访机关不作为、阻碍信访 | 第28-29页 |
3.2.2 信访机关滥权情况一定程度存在 | 第29页 |
3.3 个体因素:信访人员不当运用信访权利 | 第29-32页 |
3.3.1 法律信仰缺失 | 第29页 |
3.3.2 滥用信访权利 | 第29-32页 |
第4章 涉检信访制度重构的思考 | 第32-38页 |
4.1 修订信访法律:推动涉检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 第32-34页 |
4.1.1 提升法规范位阶:从《信访条例》到《信访法》的进阶 | 第32-33页 |
4.1.2 健全《信访法》的内容 | 第33-34页 |
4.2 完善运行制度:涉检信访机关的角色定位 | 第34-35页 |
4.2.1 明确涉检信访机关监督人的角色 | 第34-35页 |
4.2.2 完善涉检信访听证制度 | 第35页 |
4.3 健全保障机制:从“选择信访”到“责任信访” | 第35-38页 |
4.3.1 健全检察机关责任机制 | 第36-37页 |
4.3.2 明确信访工作中的个人责任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