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第9-10页
        1.2.2 国内外奶牛热应激常用的检测方法第10-11页
        1.2.3 国内热应激诊断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页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3.1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的基础第11-12页
        1.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动物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2页
        1.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奶牛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第12-13页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6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奶牛热应激红外热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第15-25页
    2.1 红外技术检测基础第15-16页
        2.1.1 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第15页
        2.1.2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第15-16页
    2.2 红外图像的采集与温度分析第16-20页
        2.2.1 红外热像仪参数设置第16-18页
        2.2.2 典型的红外图像温度分析第18-20页
    2.3 红外热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第20-24页
        2.3.1 红外热图像分析和处理研究的概述第20页
        2.3.2 红外图像预处理软件的编写第20-21页
        2.3.3 红外图像预处理方法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体表温度测定研究第25-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3.1.1 试验地点第25-26页
        3.1.2 试验动物第26页
        3.1.3 试验时间第26页
        3.1.4 饲养管理第26页
        3.1.5 奶牛直肠温度的测量第26页
        3.1.6 奶牛红外图像的采集第26-28页
        3.1.7 奶牛体表温度的测定第28-30页
        3.1.8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30页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3.2.1 奶牛每天的平均皮温分析第30-31页
        3.2.2 奶牛每天的直肠温度分析第31-32页
        3.2.3 奶牛体表平均皮温和直肠温度一天的变化情况第32-33页
        3.2.4 奶牛体表平均皮温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33页
        3.2.5 奶牛体表局部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第37-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4.1.1 试验地点第37页
        4.1.2 试验动物第37页
        4.1.3 试验时间第37页
        4.1.4 饲养管理第37页
        4.1.5 红外图像的获取第37-38页
        4.1.6 牛舍温湿指数(THI)的测定第38页
        4.1.7 奶牛生理参数的测定第38-39页
        4.1.8 奶牛生化指标的测定第39页
        4.1.9 数据统计分析第39页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9-52页
        4.2.1 热应激下对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生理参数的影响第39-41页
        4.2.2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与THI的相关性分析第41-44页
        4.2.3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44-47页
        4.2.4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温度最大值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第47-52页
    4.3 讨论第52-53页
        4.3.1 热应激下对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生理参数的影响第52页
        4.3.2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与THI的相关性分析第52-53页
        4.3.3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3页
        4.3.4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最大值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第53页
    4.4 结论第53-5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5.1 总结第55-56页
    5.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输胁迫对马氏珠母贝生理能量学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鎓盐类氰根离子传感器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